吴昌硕临石鼓文及其笔法

分类: 图书,艺术,综合,
品牌: 许枚
基本信息·出版社:西冷印社
·页码:100 页
·出版日期:2000年
·ISBN:7805173192
·条形码:9787805173191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吴昌硕临石鼓文及其笔法》作者许枚,清代碑学兴盛所带来的法古风潮,使碑学一跃而至书法正统的地位,其间石鼓文再次重新成为热门书体。大书法家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王福庵等皆得力于此。吴昌硕先生终身以石鼓文为临摹研习的楷模,然而他之临摹并不拘守成法,在对石鼓文书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重其形更取其神,独创一格,自出新意。在用笔上他打破了数千年来篆书的藏头护尾、粗细均匀的规范,以巨细不一、变化莫测的笔角来表现丰富的线务;在结体上他以参差错落、疏密呼应的技法来替代平整的字形,开创了篆书的一代新风。其作品内涵相当丰富,把我们引至一种高尚而美妙的境界。我常想,作为一个艺术大师,除了有其过人的胆识之外,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博采众长,学而能变,变而化神。
媒体推荐代序
读许枚先生著述缶公石鼓文技法心得,暗暗称佩。古人对《石鼓文》评述很多,唐韩愈《石鼓歌》云:「鸾翔风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宋代苏轼在《石鼓歌》中称它:「上追轩颉相唯喏,下辑冰斯同鷇彀。」盖论其文字兼有古今二篆笔意之神韵,学之不易,入之极难,故学篆者往往视为畏途而不敢就道,但昌硕先生则偏向畏途迈进,其胆识和毅力,决非常人所及,令人佩服之至。昌硕先生对艺术态度一贯要创新,对书法艺术亦然,所以他临摹石鼓并不刻意于一笔一画之摹仿,而是不断以秦权量、琅琊台刻石、峄山碑等等笔意化为己意出之,自己认为临石鼓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在昌老八十岁时,曾在他六十余岁写的石鼓屏条上如此长题道:「此予十余年前所作书,未署款,曩时用笔严谨之中寓以浑穆英英之气,盖正专力于泰山石刻、禅国山碑之间。」昌老在六十余岁所书已卓然自成体系,但并不满足于固有成就,依然孜孜不断地精益求精,探索不懈,其精神实令人折服。许枚先生是对昌老艺术的崇拜者、热爱者,他苦苦临摹昌老的石鼓文,力求深索,数十年来,不断提高心得,提高艺术境界,为了弘扬昌老石鼓文艺术,不惜化去许多时间与财力、物力,终于写成这本著作,余佩服之余特撰文以示祝贺,聊表心意。
吴长邺
九八年一月一日
编辑推荐《吴昌硕临石鼓文及其笔法》中吴昌硕先生正是这样的实践的,终于成为古往今来的书坛巨匠。可以这样说,吴昌硕先生以独特的慧眼和辛勤的耕耘为我们留下的了宝贵的艺术财富;而作为我们来说,也必须以独特的社觉对吴昌硕临石鼓文的技法进行深放研究,发扬光大,以求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但是至今吴昌硕临石鼓文的技法的系统研究,据我所知,仍很稀少。
目录
前言
代序
吴昌硕与《石鼓文》
《吴昌硕临石鼓文》原帖
《吴昌硕临石鼓文》基本笔法图解
起笔
行笔
收笔
《吴昌硕临石鼓文》字形结构图解
左低右高
左高右低
左大右小
左小右大
上大下小
上小下大
上小下大
中大外小
中小外大
左右均等
左右三分
上下平分
上下三分
长方形状
椭圆形状
上密下疏
上疏下密
内密外疏
内外适宜
揖让呼应
斜中求正
向背呼应
上覆盖下
上下舒展
肩角圆劲
疏密变化
穿插迎让
同中异形
同字异形
偏旁揖让
因字造型
……[看更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