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扬州讲坛名家精粹(下)

分类: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传统文化,
品牌: 于丹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页码:22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45202821/9787545202823
·条形码:978754520282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知道:扬州讲坛名家精粹(下)》讲述了:星云大师,1927年生,江都人。1967年创建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事业,并手拟规章制度,将佛教带往现代化的新里程碑。先后在台湾创办医院和慈善机构,在世界各地创建多所寺院道场、美术馆,图书馆、出版社、书局及幼稚园、中小学以至大学等。1992年成立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任世界总会会长,于五大洲成立220个协会及各个分会,成为全球华人最大的社团,实践”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理想。大师著作等身,撰有《释迦牟尼佛传》、《星云禅话》、《佛学教科书》、《金刚经讲话》、《佛光菜根谭》等等,被翻译成27种语言,流布世界各地。
“扬州讲坛”是经扬州市领导与星云大师共同商定,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服务建设人文扬州的国内最高层次的文化大讲坛。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在新落成的鉴真图书馆,面向全社会开讲。主讲者多是星云大师直接邀请的中国文化界的名家名嘴。开讲以来,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媒体推荐我在经典中可以获得这样一种生命柔韧的力量,特别是在苦难来临的时候,让我们更信任人性,相信心灵无疆,其实这就是我说阅读经典它的目的是感悟成长。成长不是一个独属于孩子们的概念,一个人只要还活着就在成长。
——于丹
艺术有自由吗?艺术有自由,不过艺术之中的自由,是你饱经自我锻炼之后得来的高度的自由,并不是没有任何纪律的锻炼,就有了自由。
——余光中 凡是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作出贡献的;凡是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发展生产力作出贡献的;凡是对于当时的科技、文化、教育作出贡献的,有这三个凡是,我就给予歌颂,凡是对这三条破坏过的,我就给予鞭挞。
——二月河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为群体,弘扬袁崇焕的仁,智、勇、廉,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这种精神要像薪火一样一代一代往下传。
——阎崇年
我们所有想要表达的情感在唐诗中都有非常典型的反应,你有什么样的情怀需要表达,就有什么样的唐诗能够为你呈现。
——康震
你要把一种计谋变成一种现实,一定要让你的对手配合,其实所有的计谋的实现,都是你的对手和你的敌人跟你配合的结果,没有一个计谋不是这样实现的。
——乔良
编辑推荐《知道:扬州讲坛名家精粹(下)》是由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于丹一阅读经典感悟成长
余光中——诗与音乐
乔良——新解三十六计
康震——唐诗·永恒的魅力
翁思再——梅兰芳与扬州文化
二月河——康雍乾三朝政务与文化兴替
阀崇年——崇焕精神·薪火永传
毛佩琦——大明开国第一谋臣:刘伯温
孟宪实——唐太宗治国艺术
纪连海——长江三角洲一六四五
……[看更多目录]
文摘于丹——阅读经典感悟成长
为什么我们要阅读经典?在经典中如何去感悟生命的成长。经典不简简单单是写成文字的那些典籍,经典是那些不曾远离我们生命的、朴素的言论;经典从来不是从外在给我们一种知识的灌输,而是从内心完成一种情怀的唤醒。即使我想在今天我们谈情怀,我们大概都有一种铭心刻骨的感受。
其实今天应该说,在扬州讲坛,在星云大师能够为我们所开创的这个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是静下心来真正看见自己内在的情怀世界。我知道今天的时间很有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说的经典有儒家、有道家,其实还有今天在座的各位。从方丈一直到各位法师,应该说儒、道、释三家共同构成了中国人格的一个源头。这些东西是不能孤立来谈的,我今天要谢谢来的这么多朋友,我今天很感动,我们这么多朋友其实都不是专业的去学文、史、哲的人,对我们每个人来讲儒、道、释是什么呢?
我来谈一个个人的见解:我觉得中国的儒家是我们生活的一片土地,因为我们人——生而为人,首先要脚踩大地,儒家的精神就是进入群体、融进社会,完成规则的认同和大家的人际和谐。儒家讲的是在这个世界上的担当、责任和人的那种奉献。所以儒家的精神讲“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个知识分子,其实我们应该说,大概读过点书的人都可以进入这个阶层。“不可不弘毅”——因为什么呢?不能没有一种远大的、坚强的、刚毅的情怀志向。“任重而道远”——任有多重呢?叫作:仁以为己任,以仁爱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能不重乎?路有多远呢?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也就是说,有生之年一息尚存,就要锲而不舍地做下去。这条路难道还不远吗?这就是儒家的担当。儒家讲的是“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它崇尚的是人心中的大志与信念。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他们在谈论政治的时候问老师、求教老师,做政治要有哪些条件?老师说有三点就够了,叫做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足兵,要有国家机器吧,保护国家。足食,要有物质基础吧?民信之矣,老百姓要有信念。那学生很苛刻地跟老师讲说:“此其三必去其一”。你还得给我去掉一个,去什么呢?老师说:“那去兵”。我们就不要国家兵力了。人总得吃饭,然后还得有信念。学生还要挑剔地再问:“此其二必去其一”。这两条你再给我去掉一个。那么老师说:“去食”。那我们就连物质基础都不要了,为什么还要留下这个信字呢?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也就是说没了兵、没了食,人免不了无非就是一死嘛,自古以来死的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