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往事:民国时期文人婚恋传奇

分类: 图书,传记,综合,
品牌: 刘宜庆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页码:36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801869838
·条形码:978780186983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红尘往事:民国时期文人婚恋传奇》内容为:重温民国时期文人的红尘往事,观照他们的婚恋方式,聚焦他们的家庭生活,感受他们家国相连的命运。书中写到的学者婚恋和家庭生活细节,无关乎历史之宏旨,但能从一个侧面看到整个时代的映像,集中呈现了民国文人的情感生活,有大量的史实,有好玩的考证,也有一点点八卦,比如,谁是胡适的秘密情人,谁撮合了陈寅恪和唐篑,梁漱溟丧偶为何又续弦,冯友兰的挽妻联为何感人至深,金岳霖为何与秦丽莲同居而不婚,陈岱孙为何终生未娶,沈从文的婚外恋情对他的写作产生什么影响,林徽因为何舍徐志摩而选择梁思成,等等。
以他们的婚恋为视角,观察他们的人生遭际,感受他们的浪漫与辛酸,纵是逝去了的红尘往事,依然让人百感交集。
作者简介刘宜庆,笔名柳已青。书评人,专栏作家。山东汶上人。生于70年代。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现居青岛,供职半岛都市报。关注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群体,近年致力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史和心灵史。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报》《中国新闻周刊》《广州日报》《深圳晚报》等报刊开设专栏。著有《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
编辑推荐《红尘往事:民国时期文人婚恋传奇》介绍了:钱穆讲过,一个本国的公民当对自己国家以往的历史具温情和敬意。陈寅恪讲过,对历史当具了解之同情。宜庆这《红尘往事:民国时期文人婚恋传奇》,大体合这个标准。我说负责任,是指他对历史人物的婚姻关系,有了解之同情;说他忠厚,是指他对历史处境中人物的选择保持了温情和敬意。
目录
序言 谢泳
民国学者的婚恋方式(代自序)
一、神仙眷属
水上情书:沈从文与张兆和
最浪漫的事:周有光与张允和
四姨傅伯伯:张充和与傅汉思
张家四姐妹:百年沧桑如流水
神仙伴侣:赵元任与杨步伟
鹣鲽情深:俞平伯与许宝驯
特别有缘:钱锺书与杨绛
中英合璧:杨宪益与戴乃迭
喜遇知音:汪曾祺与施松卿
野蔷薇与二月兰:朱德熙的浪漫爱情
二、天若有情
陈寅恪与唐筼
梁漱溟与他的两任太太
蒋梦麟与陶曾谷
梅贻琦与韩咏华
张荫麟与伦慧珠
傅斯年与俞大綵
竺可桢与他的两任太太
冯友兰与任载坤
浦江清与张企罗
三、恋曲悲歌
三年相思不嫌苦:徐芳与胡适
金坚玉洁的“友情”:陈衡哲与胡适
短暂的暖昧:陆小曼与胡适
恨君不似烟霞月:曹诚英与胡适
为伊消得人憔悴:朱毅农与胡适
历史的悲凉:李今英哭梅光迪
旧恨新愁只自知:吴宓的情感世界
百转千回都不讲:卞之琳的苦恋
苦涩的浪漫:夏济安的柏拉图之恋
贫贱夫妻百事哀:朱湘与刘霓君
四、爱情传奇
胡适的新婚和新婚诗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惧内趣话
春回枯柳:熊希龄与毛彦文的婚姻
一对妙人:金岳霖与秦丽琳
终身未娶的陈岱孙
爱情传奇:罗家伦与张维桢
林徽因为何选择了梁思成
啼笑因缘:张恨水婚姻三部曲
沧桑看虹:沈从文的婚外恋
蕙的风:汪静之的情和诗
面对历史谁人不惆怅?(代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看更多目录]
序言我用两个晚上的时间,看了宜庆这本书。我要说这是一本负责任的书,也是一本忠厚的书。这好像不是评价学术著作的语言,但我要这样来评价宜庆的书。
钱穆讲过,一个本国的公民当对自己国家以往的历史具温情和敬意。陈寅恪讲过,对历史当具了解之同情。宜庆这本书,大体合这个标准。我说负责任,是指他对历史人物的婚姻关系,有了解之同情;说他忠厚,是指他对历史处境中人物的选择保持了温情和敬意。
选择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的婚姻来研究,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从宜庆的这种学术趣味就能看出他学术研究的思路,有趣味的学术最见一个人的才情,因为凡追求趣味的学术研究,多数没有功利目的,是真正的学术研究。宜庆没有用严格的学术规范来限制自己的才情,却保持着自己的学术追求。这本书事实均有所据,判断合乎逻辑,分析自成一格。
我过去也关注过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的婚姻,我的感觉是婚姻关系中,通常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特别是在中国由传统婚姻向现代婚姻的过渡期间,婚姻关系最体现作家和学者的人格与学养。婚姻虽属个人私情,外人不好完全以此衡人论事,但以婚姻观察历史人物的思想品格,无疑是一个重要尺度。
文摘插图:

一、神仙眷属
水上情书:沈从文与张兆和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这个被时代分为文学家和文物专家的“乡下人”,一生喝过不同的苦酒和甜酒,看过各地的水云,他写下的情书和家书,带着岁月的沧桑和苦难,至今读来仍动人心弦。
(一)绝望孤独的爱
1929年夏天,沈从文被上海中国公学校长胡适破格聘为讲师,到上海任教。此前的沈从文行伍出身,在湘西看惯了杀人,厌倦了军队的生活,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到了北京,在寒冷、狭小的房间,饿着肚子,捂着被子,用手止着鼻血写作,从一个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人成长为一名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家。
在上海中国公学,沈从文遇到了他一生的爱人——张兆和。我们相信这是上帝安排的巧合,注定让沈从文的心灵先受到爱情的折磨和煎熬,然后才让他品尝幸福的甜酒。
1929年9月,过完暑假的学生们陆续回到了校园。这一天是沈从文第一次登台授课的日子。在此之前沈从文做了认真而充分的准备,所备资料足供一节课使用。从法租界的住所去学校时,他还特意花了八块钱,包了一辆黄包车。而此次讲课的报酬,却只有六块钱!
那时沈从文在文坛上已声名鹊起,当天慕名来听课的学生早挤满了教室。看着学生们期待的神情,本来准备好的开场白此时却怎么也说不出口。他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请等我五分钟!五分钟过去了,他仍然不知从何说起。
此时,整个教室已从议论纷纷变成鸦雀无声!沈从文的紧张无形中传播开去,一些学生也莫名地替沈从文紧张起来。在 1938年沈从文在昆明他们中间,有一位外国语文学系刚上大二的女生来旁听,名叫张兆和,见沈从文如此狼狈,她竟不敢抬头再看这位年轻的老师。漫长的十分钟静静地过去了,沈从文终于抬起头来说道:你们来了这么多人,我紧张得要哭了。后来沈从文回忆起初为教师的经历时说:“感谢这些对我充满好意和宽容的同学,居然不把我哄下台去。”
在第一堂课上,我们无从得知沈从文是否注意到了张兆和。第一堂课沈从文的表现让张兆和觉得他不过是位只会写写白话文小况的年轻人而已,还不知道怎样讲课。随着沈从文的授课在学生中逐渐受到欢迎,张兆和旁听的次数也多了起来。
这年冬天,沈从文对张兆和产生了恋情,这是典型的单相思。尢法排遣,写起了情书。他的情书如同流水一样奔涌而去,为他的爱寻找归宿。对
……[看更多书摘]
后记沈从文说:“在历史面前,谁人能够不感惆怅?”我之所以关注20世纪上半叶那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和心灵,以及他们的情感和生活,一半是因为这种“惆怅”,另一半原因是景仰。
当年闻一多在写杜甫时曾说:
数千年来的祖宗,我们听见过他们的名字,他们生平的梗概,我们仿佛也知道一点;但是他们的容貌、声音,他们的性情、思想,他们心灵中的种种隐秘——欢乐和悲哀,神圣的企望,庄严的愤慨,以及可笑亦复可爱的弱点或怪癖……我们全是茫然。我们在追念,追念的对象在哪里?要仰慕,仰慕的目标是什么?要崇拜,向谁施礼?
闻一多的疑问也是我的疑问。当20世纪成为背影,我们发现,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光阴,那一代知识分子的面目已经模糊,他们的思想、声音渐被遗忘。正如闻一多面向杜甫时的困惑一样,他们有怎样的个性、性情和爱好?他们面对战争和动荡中的国家,有怎样的复杂感受和深刻见解?他们如何谈恋爱?怎样结婚?过着怎样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