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孩子会爱上学习

分类: 图书,教育,学前、幼儿教育,儿童教育理论与方法,
品牌: 菲拉·费·毕尔肯比尔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页码:17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0685963/9787500685968
·条形码:978750068596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儿童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怎么做孩子会爱上学习》的阅读者都会承认一个共同的事实:这里的思路、方法、技巧以及学习游戏,让孩子的成绩可以成倍地提高。同时,学习对他们来说也变得容易了!
作者简介菲拉·费·毕尔肯比尔,曾留学美国,专攻心理和新闻专业。1970年以来,她作为管理人才培训者和著作者赢得了国际声誉。她培训的对象包括宝马、IBM、西门子、索尼等世界著名公司。她的书和培训课以其不同凡响的方式,即“合乎大脑规律”的传授知识方式而著称。
印芝虹,现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当代文学,文化与翻译学教授,毕业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博士专业。
编辑推荐一本让所有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都想尽早阅读的书,出版10余年,被译成30多种语言,畅销不衰!
早一天阅读。早一天重拾学习的快乐和智慧!
目录
前言
第1章 孩子在家
学习不期而至
成效检验自在其中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
父母教育者的重要课题
1.生活障碍
2.学校障碍
第2章 孩子在学校
理由之一:为了让孩子们学习些东西
理由之二:为了发现和发展各种能力
理由之三:为了一个良好的大众教育水平
理由之四:因为没有人会自觉自愿地学习
人们不得不学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
孩子们丢失了他们活跃的智能
问题和答案的作用
怀疑和错误
学习变得像看电视一样被动
第3章学校可以做什么
理由之五: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合作
小组活动,讨论
孩子教孩子
非教育工作者到学校
孩子们走出去
1.整个班级一起走出去
2.分组去不同地方,然后在班级汇报为学生提供新工具
1.录音带替代作业本(写报告)
2.电脑
3.上课作“报道”(录音带录像)
4.电脑在学校
5.电脑在家
义务教育:一个试验
第4章 交流
什么是交流
彼得的例子
基础交叉练习
进一步的交叉练习一
睡8字
戴尔维氏
笛亚蒙特一转绕
孩子喜欢变化
边听音乐边学习
边听音乐边学习值得推荐,如果
1.有明显节奏的音乐
2.主要依靠旋律的音乐
协调,协调
第5章 合乎大脑规律的游戏:学习
正确游戏=轻松学习
自我检验带来自信
合乎大脑规律的学习
诀窍1:往往令人迷惑不解的小故事
诀窍2:从手指上看得数
更多的诀窍:数字魔术
一例数字戏法
假如您手上有一本有趣的书
尤其合适的是
第6章 最初的、真正的学习游戏
制作游戏数字
学龄前儿童的计算游戏
第1个游戏:3是什么颜色
变通方式:敲击,敲击
第2个游戏:瞎牛
第3个游戏:数字多米诺
变通方式:彩色多米诺等等
第4个游戏:数字图画游戏
学龄前儿童最初的语言游戏
第1个语言游戏:我看见你看不见的东西
第2个语言游戏:故事训练
第3个语言游戏:茶壶游戏
其他游戏
触觉训练
寻找和找到
商店里常见的(儿童)玩具
世界是个游戏场
第7章 6岁至99岁孩子的游戏
游戏思路1:“恶七”
游戏思路2:词语游戏
游戏思路3:我的朋友魏力
游戏思路4:多国拼图
游戏思路5:记忆力
游戏思路6:抽组
游戏思路7:嘿,别生气
专门的学习游戏
游戏思路8:被子底下
游戏思路9:知识竞赛
游戏思路10:阅读游戏
游戏思路11:书写游戏
游戏思路12:数字扑克
第8章 提问游戏
提问游戏的基本规则
1.猜一个范畴
2.猜一个故事
苹果饼游戏1:电梯里的男人
苹果饼游戏2:约翰和玛丽
苹果饼游戏3:阳光下的戏剧性情节
附录l:什么叫合乎大脑规律
附录2:初学者数字描画游戏的三个例子
译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这本书是特意为学生的家长和思想开放的教育工作者写的,因为我认为,我们特别要为那些按法律规定必须入学的孩子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对于一个小学或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法律规定他必须每天去(往往令他憎恨的)学校!
首先,有一些东西,我们在家里可以避免做或者换一种方式做。其次,对具有开创精神的教师,家长有时会产生抵触,因为他们不明白,那些教师的新尝试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因此,这本书想对这两个人群的相互合作起一点促进作用。
文摘只有那些了解天然的学习技巧(那种所有的孩子从一开始就本能地,而且是极富成效地使用过的技巧)的人,才能帮助孩子们或者从一开始就把这种完美的方式保存下来,或者快活地重新发现并发展它!可惜这在一般的家庭和一般的学校里并不常见。太多的人在着力按照一种模式塑造(扭曲)孩子,而这对孩子的发展构成极大的危险。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玛丽亚·蒙特索利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发现和指出了。问题出在人们把孩子“当孩子”看待,也就是说,当做蠢笨和无能的生物对待,重要的事儿或者不让他们沾边,或者必须简易化,这就“扼杀”了小生物们巨大的能力。玛丽亚·蒙特索利写过一本书,书名叫做《孩子不是这样的》,我想把它作为必读书推荐给所有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这里引用其中的一句话,作者写道:
孩子……想要完整和独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大人……阻碍他的工作……(大人)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因为他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工作法则里,这些法则不允许他……浪费一丁点儿时间,像例行公事一样,他给孩子洗澡穿衣,抱在怀里或者放在车里,收拾孩子周围所有的东西,而不让孩子参与这些事儿……
玛丽亚·蒙特索利曾经多次指出,孩子对他们周围的世界有一个基本的要求(但这个要求往往是被忽略的),这个要求是:
您知道,“通常”的情况是:一位母亲想要带着孩子去买东西,她说:“过来,妈妈给你穿上大衣……”孩子上周在幼儿园刚学了系扣子和解扣子,想运用他的新本领(并且想表演一下):“妈妈,纽扣我已经会自己……”这“通常”的妈妈怎么说?“是的,是的,我的孩子……”说着,她已经快捷地将扣子扣好了!您说,孩子会更相信什么:话语(这事你会做),还是行动(但是我做得更好/更快/便正确)?要记住:
请您带着批评的眼光检查一下,在您的家里存在着哪些抑制孩子学习的因素。孩子在家里学东西越是自由,他将来在学校里的压力就越小。而一个孩子在家里学习自己动手的机会越少,他日后在学校感到的学习压力就越大,而且是不由自主的。换句话说:在您帮助您的孩子尽量地自己动手时,您就为您孩子的未来奠定了一个极重要的基础,这事儿从纽扣开始,而到学校的家庭作业也还远远尚未结束!
请审视一下您给您孩子创造的环境,看看您的孩子通常有哪些事情是不被允许(或不被允许独立)去做的,因为……
这在您看来太耽误时间了,也就是说,因为
您相信。孩子这事儿是做不好的!
您现在需要几分钟的思考,并接着做几天的仔细观
……[看更多书摘]
后记“孩子不爱上学”,作者甚至提出“学习,别听学校的!”
您一定会认为这个提法过于偏激,也许还担心它会对您的孩子(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毋庸置疑,这本书正是作者对于学校制度下传统的、保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进行的有意识的挑战。挑战,就常常包含着一份“进攻性”,就不可避免会带有那么一点咄咄逼人之处,或者说偏激之处。然而,挑战和挑战者中间往往存在着许多生机和活力,孕育着发展和希望。况且,本书作者的挑战既非老生常谈,也不是泛泛空论,其独特之处在于她以合乎大脑的工作规律为原则,在抨击学校的种种偏误和僵化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和补救方法,并用自己的叙述方式为形象地传授思想和知识做出了一个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