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与业务生成(国外计算机科学经典教材)(Mobile Computing Technology,Applications and Service Creation)

分类: 图书,电子与通信,移动通信,
品牌: 塔卢德
基本信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48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302177945/9787302177944
·条形码:978730217794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外计算机科学经典教材
·外文书名:Mobile Computing Technology,Applications and Service Creation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与业务生成》全球村意味着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设备无缝地获取任何信息,无论他们处于静止或者移动状态,移动计算正是探讨了全球村这一概念在现实中面临的诸多挑战。《移动通信》覆盖了所有的通信技术,其中涉及到第一代到第三代的蜂窝通信技术、有线电信通信技术、无线局域网(WIFI)、无线宽带网(WIMAX)。此外《移动通信》还讨论了智能网(IN)以及新兴的移动IP、IPV6、VOIP等技术。由于是精通多项技术的专业人士撰写,因此《移动通信》包含了丰富的演示\实例和程序,读起来非常有趣.《移动通信》讨论了无线通信领域所有最新的成果,作者力求满足各类人士对不断更新的信息和知识的需求,《移动通信》适合学生\专业人士\教师甚至非技术的人士阅读.
编辑推荐《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与业务生成》编辑推荐:由于《移动通信》几乎囊括了从CTI(计算机电信接口)到3G(第三代移动通信)在内的所有技术,包括蓝牙\IN\WiFi和WiMax以及各种服务创新,因此对于快速发展的无线业务和移动计算领域来说,《移动通信》是一本不可缺少的参考宝典。
目录
第1章概述1
1.1比特和字节的移动性1
1.2无线--开端2
1.2.1无线网络的兴起2
1.2.2无线数据业务的发展4
1.2.3无线局域网的发展4
1.2.4无线PAN的发展5
1.3移动计算5
1.3.1移动计算功能6
1.3.2移动计算设备8
1.4对话控制8
1.5网络9
1.5.1有线网络9
1.5.2无线网络9
1.5.3Ad-Hoc网络9
1.5.4载体10
1.6中间件和网关10
1.6.1通信中间件10
1.6.2事务处理中间件10
1.6.3行为管理中间件11
1.6.4通信网关11
1.7应用和服务12
1.8开发移动计算应用15
1.8.1移动新应用16
1.8.2过时应用的移动化16
1.9移动计算的安全性16
1.10标准17
1.11标准组织18
1.12无线领域22
1.13参考书/课外阅读23
1.14复习题24
第2章移动计算架构25
2.1计算机发展史25
2.2因特网发展史25
2.3因特网--随时随地的网络27
2.4移动计算架构28
2.5三层架构29
2.5.1演示层(第一层)30
2.5.2应用层(第二层)31
2.5.3数据层(第三层)36
2.6移动计算的设计考虑37
2.6.1客户周边环境管理39
2.6.2周边环境感知系统49
2.7基于因特网的移动计算50
2.8现有应用的移动化51
2.9参考书51
2.10复习题52
第3章电信移动计算53
3.1电话发展史53
3.2多址技术55
3.2.1频分多址56
3.2.2时分多址56
3.2.3码分多址56
3.2.4空分多址56
3.3基于电话的移动计算56
3.3.1语音软件59
3.3.2语音驱动和API60
3.3.3IVR编程60
3.3.4单线程异步编程模型60
3.3.5多线程同步编程模型60
3.4开发一个IVR应用61
3.5语音XML64
3.6电话应用编程接口(TAPI)70
3.7参考书71
3.8复习题71
第4章新兴技术73
4.1概述73
4.2蓝牙73
4.2.1蓝牙协议73
4.2.2蓝牙协议栈74
4.2.3蓝牙安全性77
4.2.4蓝牙应用模型77
4.3射频识别(RFID)78
4.4无线宽带(WiMAX)81
4.4.1物理层82
4.4.2802.16媒体接入控制83
4.4.3宽带应用83
4.4.4宽带移动蜂窝系统83
4.5移动IP84
4.5.1移动IP工作原理85
4.5.2发现86
4.5.3注册87
4.5.4隧道化87
4.5.5蜂窝IP89
4.6IPv691
4.6.1地址空间91
4.6.2IPv6安全性92
4.6.3数据有效载荷93
4.6.4IPv4向IPv6发展93
4.6.5应用程序的更新94
4.6.6IPv6网络的互联95
4.6.7包含IPv6的移动IP96
4.7JavaCard96
4.8参考书99
4.9复习题100
第5章GSM通信101
5.1GSM通信系统101
5.2GSM系统架构103
5.3GSM实体105
5.3.1移动台106
5.3.2基站子系统106
5.3.3网络和交换子系统107
5.3.4运营和支持子系统108
5.3.5消息中心108
5.4GSM网络的呼叫路由109
5.5PLMN接口112
5.6GSM地址和标识113
5.7GSM的网络方面114
5.7.1切换115
5.7.2移动性管理116
5.7.3漫游举例117
5.8GSM频率分配118
5.9鉴权和安全性119
5.9.1MS鉴权算法A3120
5.9.2语音隐私密钥生成算法A8120
5.9.3空中语音隐私算法A5/1121
5.10参考书122
5.11复习题122
第6章短消息125
6.1基于短消息的移动计算125
6.2短消息(SMS)125
6.2.1短消息的优点126
6.2.2SMS架构127
6.2.3移动台终止短消息(SMMT)128
6.2.4移动台发起短消息(SMMO)128
6.2.5作为信息承载的短消息128
6.2.6运营商为中心的pull业务129
6.2.7运营商无关的Push业务130
6.2.8短消息在移动计算面临的挑战130
6.2.9运营商无关的pull业务131
6.3基于短消息的增值业务131
6.3.1SMS增值业务的用户界面132
6.3.2VAS举例132
6.3.3提醒业务133
6.3.4定位软件134
6.4SMS承载135
6.4.1GSM调制解调器(无线)135
6.4.2GSM调制解调器的编码举例144
6.4.3SMPP146
6.5参考书151
6.6复习题153
第7章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155
7.1简介155
7.2GPRS和分组数据网络155
7.2.1容量以及其他终端用户方面155
7.2.2服务质量(QoS)156
7.2.3未来3G系统的完整部分156
7.3GPRS网络架构157
7.3.1GPRS网络增强功能158
7.3.2信道编码158
7.3.3传输平面协议架构158
7.3.4安全性161
7.4GPRS网络操作162
7.4.1附着和分离过程162
7.4.2移动性管理163
7.4.3路由163
7.4.4与IP网络的通信165
7.5GPRS的数据业务165
7.5.1GPRS手机166
7.5.2设备类型166
7.5.3GPRS的承载方式166
7.6GPRS应用167
7.6.1通用应用167
7.6.2GPRS专门应用167
7.7GPRS的局限性168
7.8GPRS的计费和收费169
7.8.1业务定价169
7.8.2计费169
7.9参考书170
7.10复习题171
第8章无线应用协议(WAP)173
8.1简介173
8.1.1无线数据业务和WAP的发展174
8.1.2WAP网络174
8.2WAP175
8.2.1WAP应用环境(WAE)176
8.2.2用户代理177
8.2.3用户代理配置(UAProf)177
8.2.4无线标签语言(WML)178
8.2.5WMLScript180
8.2.6无线电话应用(WTA,WTAI)180
8.2.7WAPPush架构181
8.2.8Push框架182
8.2.9无线会话协议(WSP)182
8.2.10无线事务协议(WTP)183
8.2.11无线传输层安全性(WTLS)183
8.2.12无线数据协议(WDP)184
8.2.13WAP网关184
8.3MMS186
8.3.1MMS架构187
8.3.2MMS事务流程188
8.3.3SMIL(同步多媒体综合语言)189
8.3.4MMS互联、兼容性以及漫游191
8.3.5MMS设备管理和配置193
8.4GPRS应用193
8.4.1数字版权管理193
8.4.2OMA数字版权管理194
8.5参考书194
8.6复习题195
第9章CDMA和3G197
9.1简介197
9.2扩频技术198
9.3IS-95204
9.3.1语音和信道编码205
9.3.2IS-95架构205
9.3.3IS-95信道结构207
9.3.4IS-95呼叫处理210
9.3.5鉴权和安全性211
9.3.6切换和漫游211
9.3.7IS-95信道容量212
9.4CDMA和GSM213
9.5无线数据214
9.6第三代网络216
9.6.1IMT-2000217
9.6.2CDMA-2000217
9.6.3UMTS/WCDMA218
9.6.4固定无线通信219
9.73G的应用220
9.8参考书225
9.9复习题226
第10章无线局域网227
10.1简介227
10.2无线局域网的优点227
10.2.1无线局域网的发展228
10.2.2无线局域网的应用229
10.3IEEE802.11标准230
10.4无线局域网架构231
10.4.1无线局域网类型231
10.4.2AdHoc模式和网络模式232
10.4.3802.11架构233
10.5无线局域网的移动性242
10.5.1鉴权过程242
10.5.2关联过程243
10.5.3漫游243
10.6无线局域网的开发243
10.6.1网络设计243
10.6.2无线局域网的配置245
10.6.3无线局域网的管理246
10.7移动AdHoc网络和传感器网络248
10.8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性249
10.8.1限制射频传输249
10.8.2SSID250
10.8.3MAC地址访问控制250
10.8.4鉴权模式250
10.8.5WEP(有线等效隐私加密)251
10.8.6可能的攻击251
10.8.7802.1X鉴权252
10.8.8无线VPN253
10.8.9802.11i253
10.93G和WiFi254
10.10参考书255
10.11复习题255
第11章因特网和网络互联257
11.1简介257
11.2呼叫过程原理257
11.3网络智能259
11.47号信令261
11.4.17号信令协议栈263
11.4.27号信令单元268
11.5INCM(智能网概念模型)269
11.5.1IN业务举例271
11.5.2无线智能网273
11.6软交换机273
11.7可编程网络274
11.8智能网(IN)的技术和接口274
11.8.1Parlay274
11.8.2JAIN275
11.8.3TINA275
11.8.4SS7的安全性275
11.9参考书276
11.10复习题277
第12章客户端编程279
12.1简介279
12.2超越桌面系统279
12.3硬件282
12.4移动手机283
12.5PDA283
12.5.1微处理器284
12.5.2操作系统284
12.5.3存储器284
12.5.4电池284
12.5.5LCD显示屏285
12.5.6输入设备--按键以及触摸屏或键盘285
12.5.7输入/输出端口285
12.6手持设备应用程序的设计约束285
12.7参考书288
12.8复习题288
第13章PalmOS编程289
13.1简介289
13.2PalmOS的发展历史289
13.3PalmOS架构291
13.3.1内核特征292
13.3.2存储空间292
13.3.3系统管理295
13.4应用开发295
13.4.1事件循环(EventLoop)295
13.4.2第一个Palm应用298
13.4.3窗口(Form)302
13.4.4Palm的GUI304
13.5PalmOS内部通信305
13.5.1配置306
13.5.2接口307
13.5.3插件307
13.5.4使用连接管理器308
13.5.5安全考虑310
13.5.6对象交换310
13.6多媒体312
13.7当前发布版本的增强315
13.7.1系统级315
13.7.2安全性316
13.7.3多媒体316
13.7.4数据库316
13.7.5通信316
13.7.6显示和用户界面316
13.7.7同步316
13.8参考书/课外阅读317
13.9复习题317
第14章SymbianOS无线设备319
14.1SymbianOS简介319
14.2SymbianOS架构321
14.2.1硬件接口323
14.2.2存储器管理323
14.2.3系统软件324
14.3Symbian的应用程序324
14.3.1开发环境325
14.3.2Java325
14.3.3C++325
14.3.4HelloSymbian325
14.3.5应用程序框架329
14.3.6源代码331
14.4控件和复合控件340
14.4.1复合控件341
14.4.2控件栈341
14.5活跃对象341
14.6本地化342
14.7SymbianOS的安全性343
14.8参考书344
14.9复习题345
第15章J2ME347
15.1手持设备中的Java347
15.2Java成功的三叉法(THREE-PRONGAPPROACH)349
15.3J2ME技术352
15.3.1CDC353
15.3.2CLDC354
15.4CLDC编程356
15.4.1MIDlet模型356
15.4.2预备357
15.4.3MIDlet生存周期358
15.4.4第一个MIDlet360
15.4.5创建一个新的应用362
15.4.6MIDlet事件处理363
15.5MIDP的GUI364
15.5.1高级UI365
15.5.2低级GUI组件378
15.6UI设计考虑382
15.7多媒体382
15.8记录管理系统385
15.8.1创建一个新的记录仓储387
15.8.2创建一个共享的记录仓储387
15.8.3删除一个记录仓储388
15.8.4添加记录388
15.8.5更新记录389
15.8.6删除一个记录390
15.8.7枚举392
15.8.8过滤(Filter)393
15.8.9比较(Comparator)395
15.8.10记录监听器(RecordListener)396
15.8.11优秀的编程风格398
15.9MIDP的通信398
15.9.1HTTP连接401
15.9.2SocketConnection接口403
15.9.3ServerSocketConnection接口403
15.9.4PushRegistry404
15.10MIDP的安全考虑406
15.10.1应用程序安全性406
15.10.2记录仓储的安全性407
15.10.3通信通道的安全性408
15.10.4PushRegistry的安全性408
15.11可选工具包408
15.12总结409
15.13参考书409
15.14复习题410
第16章WindowsCE411
16.1简介411
16.2WinCE的各种版本412
16.3WindownCE架构413
16.3.1OEM层414
16.3.2操作系统层414
16.3.3通信业务和网络互联417
16.3.4应用层423
16.4WindowsCE开发环境423
16.4.1WindowsC++开发环境424
16.4.2VB开发424
16.4.3WindowsCE编程425
16.5参考书425
16.6复习题425
第17章VoIP和汇聚427
17.1VoIP427
17.2VoIP的H.323框架428
17.2.1网关429
17.2.2网守429
17.2.3多点控制单元430
17.3会话初始化协议(SIP)430
17.3.1代理服务器431
17.3.2注册服务器431
17.3.3重定向服务器431
17.3.4呈现服务器432
17.3.5SAP/SDP432
17.3.6服务质量和安全性432
17.4H.323和SIP比较432
17.5实时协议434
17.5.1实时传输协议434
17.5.2实时控制协议434
17.5.3实时流协议434
17.6汇聚技术435
17.6.1媒体网关435
17.6.2媒体网关控制器436
17.6.3信令网关436
17.6.4Megaco/H.248:媒体网关控制协议436
17.6.5Sigtran和SCTP437
17.7呼叫路由438
17.7.1SIP之间的呼叫流程438
17.7.2SIP与PSTN的呼叫流程440
17.7.3PSTN和IP的呼叫流程441
17.8VoIP应用442
17.8.1SIPCGI442
17.8.2呼叫处理语言443
17.9IP多媒体子系统(IMS)443
17.10移动IP445
17.11参考书446
17.12复习题447
第18章移动计算的安全问题449
18.1简介449
18.2信息安全性449
18.2.1攻击450
18.2.2信息安全组件452
18.3安全技术和算法454
18.3.1流加密和块加密455
18.3.2对称密钥加密455
18.3.3公钥加密457
18.3.4哈希算法460
18.4安全协议461
18.4.1SSL462
18.4.2TLS463
18.4.3WTLS463
18.4.4多因素安全性463
18.4.5数字水印464
18.4.6密钥恢复465
18.5公钥基础设施465
18.5.1公钥加密标准465
18.5.2存储私钥467
18.6信任467
18.6.1证书468
18.6.2简单PKI470
18.7安全模型470
18.7.1基础设施级安全性470
18.7.2系统级安全性471
18.7.3基于策略的安全性471
18.7.4应用级安全性472
18.7.5Java安全性472
18.8移动环境的安全框架473
18.8.13GPP安全性474
18.8.2移动虚拟专用网475
18.8.3多因子安全性476
18.8.4智能卡安全性476
18.8.5相互和空间验证476
18.8.6RFID安全性477
18.8.7移动代理安全性477
18.8.8移动病毒477
18.8.9移动蠕虫478
18.9参考书478
18.10复习题480
……[看更多目录]
序言若干个世纪以来,人们都知道:知识就是力量。博学者们早已了解如何将数据转换成信息以及如何进一步将其转换成知识。他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有区别地使用数据、信息和知识这3个不同的词汇。长久以来,人们已经懂得如何存储数据、信息和知识,这样使得每个人都能够获得这些数据、信息和知识。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汇聚(ICT--信息和通信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条面对所有这些挑战的通道。有了ICT之后,人们将有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将信息与知识传递给任何一个人。
20世纪的最后十年,人们见证了ICT的很多事件。GSM移动通信技术获得了广泛的应用;www(互联网)流行起来;电信行业看到了光明的前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汇聚逐渐清晰。投资者开始将他们的资金投入到ICT行业。网络公司逐渐兴起并繁荣。作为一个ICT专业人士,本人也一直处在行业的蓬勃发展之中。2000年,我们在ICT领域创建了一个名为Cellnext的WAP(移动应用协议)门户网站。几个月之后,我们开始意识到技术只是一块敲门砖:技术本身并不能带来收益。因此,我们迅速地将Cellnext的业务从WAP转向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和SMS(短消息业务)。我们后来又引入了IVR(交互语音响应)、GPRS(通用分组消息业务)、3G、CDMA(码分多址)和MMS(多媒体消息业务)。为了将所有这些应用集成在一起,我们必须从事很多的研究工作。此外,一些大学也有兴趣为学生提供有关这些新兴技术的课程,我与IIIT-B学院(印度班加罗尔国际信息技术学院)的教授Dinesha以及校长Sadagopan就有这方面的想法。2001年,我为IIITB学院一些二年级的学生讲授了一个学期的选修课,其内容有关于WAP和SMS。这就像快速发展的技术一样,课程的内容也不断地更新。到2003年,关于WAP的选修课成为技术专业学生在第三学期移动计算方面的核心课程。IIITB是少数几个将移动计算作为整学期课程的学校之一。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向IIITB学院的学生讲授移动计算的课程,这本书即是在此过程中的一些讲义和笔记总结。
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信息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另一方面,用户有时需要乘坐列车进行旅行或者驱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之上,因此,在任意时刻为处于移动状态中的用户提供信息则需要面对完全不同的挑战。移动计算将会应对这些挑战,通过移动计算技术,人们将实现信息随处获得的地球村:无论处于静止或者移动状态,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任何设备来获取信息。目前,有一些书籍讨论了无线和移动通信技术,但是却没有任何书籍专门讨论移动应用的业务方面。这本书覆盖了通信技术的各个方面,从第1代到第3代的蜂窝通信技术、有线通信技术、无线局域网(WiFi)和无线宽带技术(WiMAX)。本书还将讨论智能网(IN)以及新兴的技术,例如,移动IP、IPv6和VoIP(基于IP的语音技术)。
本书希望能够照顾到各个层次的读者,读者既可以将本书作为教材,也可以作为参考书来使用。这本书宏观地介绍了从CTI(计算机电话接口)到3G(第3代)的各种技术,其中包括蓝牙、IN、WiFi和Wimax,即使是那些非从事技术工作的读者也可以将其作为入门读物。
写给专业人士
本书的初衷是为专业人士提供参考,因此本书涵盖了非常广泛的技术话题。我们相信:这本书能够为那些需要理解移动计算技术的专业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其中的每一章仅涉及一个技术方面,并且其可以单独成章。因此,专业人士可以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研究。如果读者出于项目管理的需要以研究某一方面的无线技术,这本书也非常地适用。即使从来没有接触过某些最新的技术,读者也可以利用本书以期获得较高的起点。本书不但适合于应用程序开发者、专业电信人士,而且也同样适合于那些希望了解移动计算方面技术和业务的管理者。
写给教师
本书提供了广泛的技术专题,这些专题可以作为移动计算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作者试着在这些章节中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且每一章都尽量保持相对独立。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可以学习每一章中的所需要内容。读者也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提要”来决定在您自己的课程计划中选择哪些内容。
写给学生
作者希望本书能够激发学生在移动计算和无线业务方面的学习兴趣。并同时尝试着将本书编排成一本教科书。然而,作者在组织章节、专题和内容方面也采取了一些特别的方式,这样读者就可以将本书作为参考书或手册进行使用。本书适合于那些希望为计算机发烧友开发移动应用程序的计算机科学系学生,同时其也适用于那些希望通过应用程序填平数字鸿沟的社会学学生。在内容安排上,这本书首先从有线通信谈到无线通信和电信,然后再到因特网和汇聚。因此,读者可以按照本书的章节顺序阅读本书。同时,作者尽量使每一章的内容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读者也可以挑选感兴趣的章节来阅读并尽可能地从中理解这些内容。
内容提要
本书包括18章:
第1章是本书的概述,其中讨论了一些基本知识,这为读者进一步理解移动计算奠定了基础。这一章中包含了各种专业术语与技术的定义及其重要性。作为基础的一部分,本章中介绍了各种不同的架构并且还探讨了这些架构如何来适应所谓移动计算的复杂迷宫。移动计算如何帮助商业活动更为有效地利用信息。此外,本章中讨论了数字鸿沟以及金字塔底层大众所需的业务和应用。最后,本章介绍了一些标准制定机构及其角色。本章中还深入讨论了不同标准制定机构所涉及的领域以及它们在移动方面的相互关联。
第2章中讨论了移动计算的通用架构以及通过公共网络(因特网)进行信息传播的初步实践。本章中讨论了应用程序开发的分层式架构及其重要性,这里还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中间件及其功能和角色,并同时介绍了这些中间件如何被用来实现移动计算。本章还讨论了移动应用背后的哲学意义,并深入分析了如何确定当前的语境以及开发一个内容感知的系统。
第3章中介绍了电话系统的基本概念。并讨论了如何利用电话机作为客户端设备以访问信息。电话机在全世界的普及率比较高,与今天的移动计算相比,基于语音的应用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即将过时的技术。通过基于IVR(交互语音响应)技术的CTI(计算机电话接口/计算机电话综合),本章探讨了语音应用开发的哲学意义,同时还介绍了语音XML和语音浏览器。
第4章中讨论了很多技术。所有的这些技术都与移动计算有关。然而,这些技术目前都没有成为主流技术。这些技术包括:蓝牙、射频识别或RFID、无线宽带或者WiMAX、移动IP、蜂窝IP、IPv6(因特网协议第6版)或下一代IP协议。这些技术都非常重要,有朝一日必将成为主流的技术。因此,本书介绍了这些技术以及相关的知识,但是,本书并不深入地探讨这些技术的细节。
第5章中讨论GSM通信技术。关于GSM的讨论是从蜂窝网络的最基本概念开始,它描述了GSM网络结构以及网络中不同的网络元素。这里,本书分别描述了各种网络元素的功能以及相互之间如何实现无缝的路由、切换、移动性管理和网络内部的漫游。本章的最后讨论了GSM网络的各种安全算法和安全体系。
第6章中讨论SMS。本章详细地介绍了SMS的架构。它描述了空中和SMS网关所采用的SMS技术。这里介绍了SMS通过提供数据传递从而实现了增值业务和应用。本章最后则介绍了SMPP(短消息点对点)协议和GNU开源Kannel SMS网关。
第7章,本书把关注焦点从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转向2.5代移动通信技术(2.5G):即,从GSM转向GPRS。本章中首先介绍GPRS的网络结构以及各种网络元素。这里描述了GSM和GPRS之间的区别。并深入描述了GPRS如何来解决在数据方面的移动性问题。本章中还介绍了一些适合于高带宽GPRS网络的移动应用。
第8章中讨论WAP和MMS技术。本章首先介绍WAP协议栈和WAP应用环境。并讨论了WML(无线标签语言)以及如何利用WML来开发应用程序。之后,本章介绍了WMLScript和无线电话应用接口(WTAI)。本章还讨论了多媒体消息业务,并介绍了SMIL(同步多媒体综合语言)以及如何利用SMIL开发MMS应用程序。最后,本章介绍了WAP论坛所定义的DRM(数字写作管理)
第9章开始进一步讨论CDMA以及3G技术。本章中首先介绍了扩频通信的基本概念和码分多址技术。IS-95是第一个采用CDMA多址技术的蜂窝标准。尽管IS-95是一个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但是本书还是在这一章中讨论了这种技术。之后,本章讨论了IS-95网络的安全性、切换和漫游。接下来,本章讨论了3G技术,内容涉及到了IMT-2000、CDMA-2000、UMTS和WCDMA网络。本章的最后介绍了3G应用体系以及VHE(虚拟家庭网络)的概念。在介绍3G网络体系的内容中包括了随时随地(ubiquity)、汇聚和内容感知等新出现的概念。
第10章中讨论了无线局域网(WLAN)或WiFi技术。本章描述了为什么选择无线局域网、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实现无线局域网。本章中还介绍了802.11协议族中所包含的各种不同标准。本章讨论了ad-hoc 以及基于设备的无线网络。并讨论了在无线局域网中如何使用CDMA和CSMA-CA(载波侦听-冲突避免),本章还涉及到了无线局域网的移动性和漫游功能。之后,本章讨论了无线局域网的工程安装。本章简要地讨论了传感器网络以及WLAN如何被用于传感器网络。接下来,本章讨论了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性、目前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及其弱点,此外,为提高无线局域网数据传输安全性所研究的安全性标准也在被讨论范围之内。最后,本章比较了3G和WiFi技术。
第11章中讨论智能网和网络互联。本章中介绍了7号信令网络并且描述了如何利用这种网络开发智能网(IN)应用。本章首先介绍了呼叫处理和路由的基本概念。接下来,本书解释了网络智能的概念以及一个网络可以被认为具有智能所应具备的条件。本章深入讨论了7号信令的细节以及7号信令网络内部的不同网络元素,同时,本书介绍了7号信令协议栈内不同协议层的应用部分。最后,本章给出了一些智能网的例子。
第12章中介绍了开发技术中立应用的原则和方法。第3至第10章,本书一直在讨论移动应用的各种方法,这些方法与某些专门的技术有关。本章作为第13至第15章的概述,这些内容包含了开发移动应用的不同平台、工具和方法。
第13章中描述PalmOS的编程技术,PalmOS主要针对PDA(个人数字助理)和无线业务。本章讨论了为基于PalmOS的PDA开发移动应用的各种工具和方法。本章首先讨论PalmOS的体系,接下来介绍了PalmOS的应用程序开发。本书指出了程序员在开发PalmOS应用程序时所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其中包括图形用户界面、表格、网络互联以及通信、数据库和安全性考虑。最后,本章介绍了如何针对多媒体与电话接口进行PalmOS的编程。
第14章主要围绕Symbian OS进行讨论,这种操作系统逐渐流行于高端手机。本章中首先介绍了Symbian操作系统的体系,然后又分析了Symbian的应用开发环境。接下来,本章描述了如何在Symbian环境下开发应用。最后,本章讨论了Symbian的安全性问题。
第15章有关于无线和移动设备所用的Java。本章中首先讨论了J2ME(Java 2 微版本)、J2ME的体系并深入分析了如何利用J2ME开发应用程序。本章还介绍了J2ME的所有方面,其中包括简单的应用到多媒体、Ticker、数据库、网络互联以及利用Socket进行通信。最后,本章讨论了J2ME的安全性问题。
第16章中讨论WindowsCE以及如何利用WindowsCE为小型设备开发应用程序,其中包括移动手机到PDA。本章还介绍了WindowsCE的体系,接下来又描述了能够在WindowsCE环境下开发应用程序的平台。
第17章中讨论基于因特网的语音通信(VoIP)。本章介绍了因特网与电信网络汇聚的各种不同协议和技术。本章首先介绍H.323,其描述了H.323网络中不同的元素和组件。此外,本章也讨论SIP(会话初始协议)。本章接下来则描述了电信与IP汇聚所需的所有技术和协议。最后,本书描述了SIP网络中应用程序开发的技术和环境。
第18章中介绍移动计算的安全性问题。无论桌面计算或是移动计算都面临着相同的信息安全性挑战。因此,本章首先讨论移动计算环境的弱点与攻击。接下来又描述了对称密钥和公共密钥技术。本章还介绍了安全协议,其包括SSl(安全套接字协议)、TLS(传送层安全协议)和WTLS(无线TLS)。此外,本章分析了移动环境和3GPP(第三代合作组)的安全体系。最后,本章探讨了无线环境下的病毒和蠕虫。
尽管作者已经尽力为读者献上一本好书,但是差错依然可能在所难免。我们希望得到您的反馈,建议、批评或者其他想法,这些将有助于我们在下一版中改进不足。请将您的建议和想法发送到asoke.talukder@iiitb.ac.in。
文摘~3.1 电话发展史
贝尔(Alexandra Graham Bel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系统,当时的电话允许两个不同地方的用户通过一段导线进行双向的语音通信。用户(其又称主叫方或者A方:发起电话呼叫的一方)在导线的一端对着电话机的话筒讲话,另一个人(其又称被叫方或者B方:接收电话的一方)在位于其他地方的导线另一端则可以听到用户的讲话声音,双方的通信几乎是实时的。在模拟电话存在的较长时间段内,连接两个用户就意味着在双方(主叫方与被叫方)之间建立了一条物理上的电路。通过在两方之间建立一条物理链路从而获得可靠性。在很早以前,每一部电话机都连接到一个中心局(交换局),交换局中设有接线员,接线员的工作就是通过手工方式为接打电话的双方建立物理线路连接。每当用户摘掉电话机上的听筒时,接线员的操作面板上将会发出一声振铃音。接线员接听这一呼叫后,主叫用户就会要求接线员为其连接到另外一个用户,接线员手工地完成这一操作。接线员需要记录下来哪些用户拨打过电话、电话打给哪些用户以及电话通话的持续时间。这些信息被用来向主叫用户进行收费:即,传统的计费和收费信息。如果用户希望拨叫一个本地交换局之外的用户:即,被叫用户属于相邻的交换局,那么用户本地交换局的接线员必须呼叫相邻交换局的接线员,这样才能将所需要的被叫用户连接起来。如果需要打电话给更远的人,用户就必须申请一个干线呼叫。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通话将需要整条线路上的所有接线员进行操作,每一个接线员打电话给下一个接线员,直到电话被最后接通。
人们可以认为,19世纪90年代来自市场的力量促进了第一个自动电话交换机的诞生。它以其发明者Almon B.Strowger的名字被命名为“Strowger交换机”。但是,Strowger本人并没有发明自动交换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在1879年由Connolly和McTigthe所发明。Strowger是将这种机器推向商业化运作的第一个人。Strowger是美国堪萨斯城的一名商人。故事的起因来自于当地的另外一个商人,其是Strowger的竞争对手,同时他的妻子则是本地电话交换公司的一个(手工)接线员。每当有人打电话给Strowger的时候,电话就会被有意的地转接给Strowger的竞争对手,而这个接线员正好是其竞争对手的妻子。这件事促使Strowger想办法开发出一个自动化的系统以消除这种人为的因素,Strowger开发出一个基于电磁和棘爪实现的机电自动交换机。自动交换机的第一个版本最早于1892年被安装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La Porte。
1912年,瑞典工程师G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