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思:资华筠文论集
分类: 图书,艺术,舞蹈,
品牌: 资华筠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页码:27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03935170/9787503935176
·条形码:978750393517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这本文集是继1998年出版的《舞艺·舞理》之后,从近十年散见于各报刊的文论中选编的(此间,出版过若干著述)。为表明作者舞蹈思想理念的延续性,也选择了几篇已经入选过其他文集的论文(占极少篇幅)。
全书共分四辑:评论、论文、人物追思、文化观察与思考。前三辑是以舞蹈为核心;最后部分则包括跨学科的文化思考。
作者简介资华筠1936年生,舞者、学者。
1950年初中毕业于南开中学,开始专业舞蹈生涯。1952-1987年历任中央歌舞团舞蹈演员、独舞、领衔演员;1987-1996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主持参与“八五”--“十一五”计划中艺术学科国家课题(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二版)总编委会委员,舞蹈学科主编);主要著述:《舞蹈生态学导论》(合著)、《舞艺舞理》(中、英文版)、《中国舞蹈》(主编、撰稿)、《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主编、撰稿),以及多本散文随笔集,约250万字。论文、评论、散文均曾获全国评选一等奖;《中国舞蹈》曾获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
目录
评论
舞蹈批评的文化品格与规律性
反思文艺批评之七戒
“虽然是主旋律……”
《大河之舞》启示录
永远的“小白桦”
灵肉血脉连着根
——《云南映象》观后
“赛定思赛”
——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观感
从“心灵的可舞性”到“可舞的心灵”
——舞剧《闪闪的红星》观后
吴人吴舞开新风
——观舞剧《干将与莫邪》
现代题材舞剧创作的进步与问题
——一次“专题性”书面发言
观舞剧《聂耳》
三言两语话“天地”
——《天地之上》研讨会发言
关于《如此》的题外话
条条道路通罗马
——小议舞剧人物的塑造
“群星”赛后话群星
——我的一点学习心得
莫道夕阳近黄昏青春复燃似朝霞
——老年舞蹈印象
丰收后的思考
——建国50周年献礼舞目巡礼
探索规律追求独创
——关于近期舞剧、舞蹈诗创作的思考
繁荣中的忧思
——舞蹈创作现状的思考
“多元一体”血脉相通
——捧读《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
舞魂的炼狱与攀升
——浅读莫德格玛《蒙古舞蹈美学概论》
严谨治学贵在进取
——《中国舞蹈发展史》增补修订本读后
《巴蜀舞蹈史》审读意见
敦煌石窟艺术
——敦煌、龟兹乐舞
论文
面向21世纪的舞蹈学科建设思考
舞蹈美育科学化探讨
——《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绪论
关于优化“理论评论生态”的思考
——在中宣部文艺舆情分析会上的书面发言
试论花鼓灯的“舞蹈生态幅”
浅谈舞蹈分类概念及对实践中“困惑”的思考
强化优质基因交流、汲取、共同发展
——当代亚洲舞蹈展望
“昆舞”生成发展的基础及文化价值
具有复兴意义的中国古典舞
——在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论坛的一次发言
简论舞蹈的本体特质、演进与发展
开掘提炼科学化传授
——在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论坛的发言
和外国朋友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纪念《红色娘子军》演出40周年的发言
“一只眼睛看过去,一只眼睛向未来……”
——中央芭蕾舞团45周年团庆随想
人物追思
感念李少春先生
祭恩师戴爱莲
缅怀宗师风范 求索舞蹈学科学位教育之真谛
——为吴晓邦诞辰100周年而作
请把笔墨留给有“职业病”的教师们
——怀念舞蹈教育家陈锦清同志
送陈翰生教授远行
我神交已久的艺术知己
莱奥诺·德罗萨·葛钦戈和她的(《翠绿群岛之舞》
思念远方的战友
——忆兆先
难忘的友情
——忆老友宝音巴图二三事
翠绿群岛留记忆
文化观察与思考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理念机制方法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要素阐释
关怀与激励
——陪同温家宝总理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
遏制大型综艺晚会过多、过滥
文艺评奖机制有瑕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紧迫性举措
为迎接2008奥运急需强化北京市民公德教育
保护文艺批评权和支持文化打假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这本文集是继1998年出版的《舞艺·舞理》之后,从近十年散见于各报刊的文论中选编的(此间,出版过若干著述)。为表明作者舞蹈思想理念的延续性,也选择了几篇已经入选过其他文集的论文(占极少篇幅)。
全书共分四辑:评论、论文、人物追思、文化观察与思考。前三辑是以舞蹈为核心;最后部分则包括跨学科的文化思考。
人的思想、观点与其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我的舞蹈理念和研究思路与自己的经历和艺术实践也分不开。在《舞艺·舞理》的自序中,我曾以“实践体验与理论探究的汇流”为题,叙述了自己的成长道路。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中国当代专业舞人中,像我这样既无专业舞蹈学历,又仅有初中毕业文凭的人极少!所幸,在半个多世纪的舞蹈生涯中(含舞蹈表演、教学、理论研究),得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良师益友的身传言教、悉心指导与帮助,受益终身。
舞蹈专业学习,得益于我的“母团”(新中国第一个国家歌舞团--中央歌舞团)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正规的训练--名师云集、考勤考绩一丝不苟。我吸吮着“百家奶”(包括优秀民间艺人的传授),并将学到的东西用于舞台实践。或许是由于幸运过早降临,1951年参加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①舞蹈比赛获金奖,1952年成为中央歌舞团建团骨干、主要演员,反倒因“工作需要”自此失去了脱产进修的机会。我自知不足,随时随地向接受学校专业教育的同行取经。
文摘舞蹈批评的文化品格与规律性
“舞蹈批评”,通常也称“舞蹈评论”。西方所谓“CRITIC”--批评家,其中含“挑剔者”之意,比较鲜明地显示出一种“身份感”(社会生态位)。近几年,我们也多用“文艺批评”、“舞蹈批评”,或许与此有关。不过在我看来,“批评”、“评论”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异性。批评不是专门揭短,批评也必然包含着论理。
接触、亲近舞蹈,无非是通过视觉--观赏,或者动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对舞蹈的观赏、参与,都离不开对舞蹈的评价。因此,“舞蹈批评”并不神秘,广而言之,人人可为。但是,舞蹈批评作为一种职业化的行当,却是舞蹈艺术发展到相当高度才应时而生的,它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规律。
从舞蹈生态学的角度纵观舞蹈发展史,制约舞蹈发展的重要社会因素除强化政令、经济投入之外,另一个“生态项”就是权威性评论。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而文艺批评对于文艺发展的作用力,则是随着社会的演进而日渐成熟、深化。毋庸置疑,在当今社会,专业的舞蹈批评家(通称“舞评人”)的地位与作用与舞蹈发展的进程密切相关。那么,当代舞评人的定位应该是怎样的呢?
在“专业圈”内,舞评人应该担当起对舞蹈创作(作品)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对创作思潮进行舆情分析的任务。面对公众,则应担负起社会审美消费的引领作用,促进舞蹈美育的普及和健康发展。至于舞评人是否具有权威性,则取决于其公信度和影响力,它不是自封的,而是以其舞蹈批评的思想深度和感召力为依据。
后记本书图片绝大部分是弟子李北达从本人凌乱地保存着的照片中挑选出来的,由摄影者提供(赠与),未经认真记录、整理,无法提示姓名,不啻是个缺憾,只能在此一并表示歉意和诚挚的感谢!凡不属于本人像册中的图片,已注明提供者,专此向张子伟、叶进先生表示感谢!
“文革”前的剧照几近洗劫一空,本书展示的皆为四十岁以后的——文艺复苏后舞台生涯“晚年”的支鳞片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