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转型(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分类: 图书,经济,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理论,
品牌: 林毅夫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16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301138733/9787301138731
·条形码:978730113873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经济发展与转型》中林教授根据自己对中国改革发展和许多发展中国家、转型中国家改革发展成功与失败原因的认识与理解,在书中提出了一套新的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他强调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战略的重要性,并提出“企业自生能力”的概念,以此概念作为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来重构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并探讨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如何发挥正确作用,以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成功。
作者简介林毅夫教授,1986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得博士学位,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至今。
林毅夫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经济学家,曾担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是第7、8、9、10届全国政协委员,第11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2005年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此外。他还担任亚洲开发银行行长“名人顾问”;2008年2月4日,又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并于同年5月31日就任,成为第一位来自中国、也是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编辑推荐《经济发展与转型》中包含的观点主要有:•持续的技术升级是一国经济长期动态增长的最重要驱动力。
思潮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否实现动态增长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在正确思潮的指导下,发展中国家将能够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动态增长与向发达国家的收敛。
政府是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制度。政府采纳的政策将会塑造经济中的其他制度和激励结构,并影响他们的质量。
禀赋是一国技术选择和产业选择所面临的最重要的紧约束。
比较优势不仅是贸易的最重要指导原则,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指导原则。
一个企业只有根据由经济体的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选择和技术选择,才会在竞争市场中具有自生能力。
实用主义是推行经济转型的最重要的政策指导。
个人和地方自发的创新式经济转型中帕累托改进措施的最重要源泉。
目录
第一部分 发展、转型与分流.
第二部分 探寻繁荣的根本且可变原因
第三部分 现代化的抱负与社会思潮
第四部分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绩效
第五部分 自生能力与转型战略
第六部分 发展战略与发展和转型绩效:实证分析
第七部分 东亚经济体为什么如此特别?东亚发展和转型的经验可以提供怎样的启迪?
第八部分 关于正确的发展和转型战略
附录一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与经济制度
附录二 数据描述
参考文献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辉煌历史的国家,在前现代时期曾经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领先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到了近代西方国家快速崛起之后,中国一落千丈,成为世界上最为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来,使中国重新富强起来一直是中国政府和中国知识分子锲而不舍的追求,也是我自小最感兴趣的问题。同样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摆脱殖民统治,政治上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其政府的领导下和国际发展机构的帮助下进行了许多努力,试图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除了东亚的日本和四小龙外,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并且,经济、社会、政治危机重重。于是,当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率先实行改革开放后,世界上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其政府和国际发展机构的帮助下纷纷进行了经济改革和转型。其结果是,东亚的中国和越南取得了连续30年的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大量减少;但是,多数其他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不仅未能带来同样令人振奋的发展绩效,而且,还出现了经济、社会、政治上的各种困难。
自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以探索财富的本质和国富国穷的原因从而建立了现代经济科学以来,如何使一个国家富强起来是过去二百多年间经济学家们付出努力最多的一个问题,由此也产生了几个影响广泛的理论和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国际发展机构在经济发展和转型上所作的诸多努力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当时的主流理论和思潮的影响。
文摘怎样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促使其实现从落后状态到发达状态的转变呢?这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经济学家一直都很关心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推行了各种政策措施来促进工业化发展。那时,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资源丰富的国家会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然而,真正的成功却发生在了自然资源禀赋极端匮乏的东亚。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中国台湾、香港特区和新加坡四个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在20到30年中维持了10%的年经济增长率。这种增长完全改变了这些经济体的贫穷落后状况。更重要的是,在其经济增长过程中,这些经济体的收入分配日趋平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它们长期追求的目标——赶上发达国家并构建一个公平的社会,而这正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革命领袖和社会精英(如列宁、孙中山、毛泽东、尼赫鲁和纳赛尔)的梦想。
为什么资源贫乏的东亚实现了快速发展而资源丰富的拉美却发展缓慢?原因在于政府的发展战略。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相对短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其产业的劳动密集度和资源密集度相对较高。既然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内生决定于经济的禀赋结构,政府发展战略的目标就应该是禀赋结构的升级,而不是在尚未采取措施升级禀赋结构的情况下直接实现产业和技术的升级。一旦禀赋结构得以升级,相对价格就会发生改变,逐利动机和竞争压力就会迫使企业自发地进行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如果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够遵循由其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和技术选择,那么其产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就会一直具有最大的竞争力。我把促进发展中国家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遵循由其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和技术选择的一系列政策,称为比较优势战略。
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推行比较优势战略,那么,一方面,政府需要建立并维持竞争性的市场制度,以确保相对要素价格能够反映经济体中要素禀赋相对丰裕度的变化,藉此引导企业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实现产业和技术的动态升级。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产业政策的形式收集并传播技术和产业的相关信息,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行协调,对外部性进行补偿,并通过对法律、金融和社会制度的强化,推动企业实现产业和技术升级。如果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能够发挥正确的作用,国家就能够得益于后发优势,以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更快的速度实现自身的禀赋、产业和技术结构升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