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厉以宁讲经济学

分类: 图书,经济,经济学理论与读物,名家谈经济,
品牌: 心言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3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61343787/9787561343784
·条形码:978756134378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听厉以宁讲经济学》选取了厉以宁今年来所发表的文章。在中国过当代经济学界,有这么一位学者:他是著作等身、蜚声海内外的大师,却有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讲台培育英才;他身居高位,影响着中国的经济政策,却有平易近人、事必躬亲;他提出了举世闻名的“股份制”,推进了中国股份制的改革,却又甘居斗室书斋埋头学术。他就是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倡导中国福份制的第一人,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正是这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以期百折不回的气概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开辟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作者简介厉以宁:男,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评议组成员、中日关系学史学会会长。1998年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厉以宁1930年11月生于江苏省仪征市;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85-1992年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1993-1994年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厉以宁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西方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其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厉以宁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包括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其它所有权不明晰的企业,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理论界与政策制定者广泛接受,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重要的影响。 厉以宁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包括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金三角”奖、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奖(最高奖)等,并被多次邀请到国内外多所大学与科研机构演讲。
厉以宁已出版著作5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1990年后主要著作有《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环境经济学》等。
媒体推荐济学创新的源头并不一定是经济学家自身的产物;经济学后来的重大发展有很多来自于学科外的智慧大师的贡献。
作为一门社会设计和社会启蒙的科学,经济学应该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对客观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将现实社会经济状态与经济学家经由自我的价值判断而形成的对理想社会的科学设计结合起来,将经济学的科学目标和道义目标结合起来。
我们都希冀收获,而且是多多益善。然而凡事都有个“度”,超越了真理,哪怕再向前跨进一小步都将是谬误。不劳自然无获,然而过度的“开发”无异于对大自然的疯狂掠夺;如果一时的快速发展是以几代人的灾难为代价,那么这与其说是发展,倒不如说是倒退。
——厉以宁
编辑推荐《听厉以宁讲经济学》编辑推荐: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厉以宁,是举世公认的。无论在经济学术界、法学界、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界、证券市场、商品市场、学校,还是在课堂,只要出现他那平凡的面孔,响起他那特有的抑扬顿挫的声音,以及传来“厉以宁”三个名字的时候,人们想到的,首先是“厉股份”三个字。
对于高深莫测的经济学,厉以宁先生并没有一板一眼地用那些艰涩、枯燥的文字对它进行学术性的表达,而是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严谨幽默的语言方式,向大众解释了什么是经济学,我国目前的经济是什么样儿的,从而使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领略经济学的无限魅力及社会发展的完整历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市场经济
经济学的基础:人是自利的
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
效用与边际效用
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和边际成本
寻租
政府限价与短缺经济
比较优势
公共物品、外部性与产权界定
可持续发展
为市场经济正名
市场经济在中国
市场经济与国有经济
市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金融、财政与宏观政策
……
第三章 企业改革、管理与股份制
第四章 社会发展与区域经济
厉以宁小传
附录
参考书目
……[看更多目录]
文摘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及其影响
通货膨胀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太熟悉了,顾名思义,通货膨胀就是“钱变多了”,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也就是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和持续性的上升;相对的,市场价格普遍和持续性的下降就是通货紧缩。
有些事情经历起来就很容易理解了,我们不妨在记忆里翻寻一下。1988年国内物价持续高涨,上涨达18.5%,城乡抢购成风,大量产品脱销,甚至居住在没有电力供应区域的农民也进城抢购电器,这在建国后的历史中是没有出现过的;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到1999年7月,我国物价又出现了连续22个月的下降,物价不振,货品严重积压,到目前才刚有结束的迹象,这在建国后的历史上也是没有出现过的。按照经济学上的解释,前者是典型的通货膨胀,后者则是典型的通货紧缩。
在纸币出现之前,也会有类似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问题发生。由于铸币的分量不足,那么相对于商品和服务的供应量来说,铸币的数量就必须增加,而数量一多,物价就会上升,从而形成通货膨胀;在严格控制货币铸造的时候,则货币供应量严重不足,交易困难,物价下降,从而形成通货紧缩。
不论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造成不良的影响。作为非经济学家,我们可以不去理解一些概念、术语和深奥的经济问题,但是我们最好懂得一些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知识,因为那关系到我们的货币财富是否能够“保本”以及如何安排使用财富的问题。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在纸币时代最为突出。究竟该发行多少货币是无法准确计算的,只有通过市场价格看出货币流通量与商品和服务供应之间的对比关系,进而推测出货币流通量是否合适。当货币发行量较大而且能够成为现实的流通量时,较少的商品和服务就显得贵重了,价格也随着上升,这也就是某些人常有“钱不禁花了”的感受的原因。虽然各国在长期的经济生活中总结出了一些货币发行和流通的较好经验,但由于货币发行毕竟是按照主观设计来进行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与商品及服务总量的不适应,进而发生价格变化。货币一多,价格就上涨,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一段时间而且大量的商品价格都在上升,那么通货膨胀就形成了。可见通货膨胀的症结是在货币。
做一下类比,一旦流通的货币少了,商品和服务供应就显得多了,卖不出去了,如果持续的时间较长且物价持续下降,那么就形成了通货紧缩。这时我们很自然的会想到,既然货币的发行是人们主观来决定的,此时增加货币发行不就缓解紧缩了吗?实际问题没有这么简单。为了解决自1997年下半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