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陵
分类: 图书,其他,
品牌: 张生三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页码:552 页
·出版日期:1997年
·ISBN:9787534815324
·条形码:978753481532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华帝陵》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皇帝陵墓的通俗性著作。主要特点:①突出一个“全”字。全书共收帝陵258座,不仅详尽介绍了那些保存完好、当过皇帝的陵墓,还简述了部分追封皇帝和只有文献记载而无遗迹的皇陵。②突出一个“串”字。从传说时代的黄帝陵到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的袁林,记述上无断代。③突出一个“实”字。文献记载和实地考查相印证,材料真实可靠。④突出一个“普”字。除对有关帝陵的学术问题进行必要的探讨和研究外,又重点对陵主的死因、陵址的选择和营建、葬制葬俗、陪葬祭祀、盗挖发掘、出土文物等都做了通俗性介绍,生动有趣,雅俗共赏。
目录
序
自序
陵制述略
传说时代陵墓
太昊陵
伏羲庙
炎帝陵
少昊陵
黄帝陵
尧陵
舜陵
大禹陵
秦陵
秦始皇赢政陵
秦二世赢胡亥陵
汉陵
西汉高祖刘邦长陵
西汉惠帝刘盈安陵
西汉文帝刘恒霸陵
西汉景帝刘启阳陵
西汉武帝刘彻茂陵
西汉昭帝刘弗陵平陵
西汉宣帝刘询杜陵
西汉元帝刘渭渭陵
西汉成帝刘骜延陵
西汉哀帝刘欣义陵
西汉平帝刘衔康陵
东汉光武帝刘秀原陵
东汉明帝刘庄显节陵
东汉章帝刘炟敬陵
东汉和帝刘肇慎陵
东汉殇帝刘隆康陵
东汉安帝刘祐恭
东汉顺帝刘保宪陵
东汉冲帝刘炳怀陵
东汉质帝刘缵静陵
东汉桓帝刘志宣陵
东汉灵帝刘宏文陵
东汉献帝刘协禅陵
三国帝陵
魏武帝曹操高陵
魏文帝曹丕首阳陵
魏明帝曹叡高平陵
魏高贵乡公曹髦陵
蜀昭烈帝刘备惠陵
吴大皇帝孙权蒋陵
吴会稽王孙亮陵
吴景帝孙休定陵
吴归命侯孙皓和陵
西晋帝陵
西晋宣帝司马懿高原陵
西晋景帝司马师峻平陵
西晋文帝司马昭崇阳陵
西晋武帝司马炎峻阳陵
西晋惠帝司马衷太阳陵
东晋十六国帝陵
东晋元帝司马睿建平陵
东晋明帝司马绍武平陵
东晋成帝司马衍兴平陵
东晋康帝司马岳崇平陵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平陵
东晋哀帝司马丕安平陵
东晋废帝司马奕吴陵
东晋简文帝司马昱高平陵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隆平陵
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休平陵
东晋恭帝司马德文冲平陵
成武帝李雄安都陵
成昭文帝李寿安昌陵
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嘉平陵
前赵光文帝刘渊永光陵
前赵昭武帝刘聪宣光陵
后赵明帝石勒高平陵
后赵武帝石虎显原陵
前秦景明帝苻健原陵
后秦武昭帝姚苌原陵
后秦文桓帝姚兴偶陵
西秦武元王乞伏乾归袍罕元平陵
西秦文昭王乞伏炽磐武平陵
前燕文明帝慕容皝龙平陵
前燕景昭帝慕容傍龙陵
后燕武成帝慕容垂宣平陵
后燕昭武帝慕容盛兴平陵
后燕昭文帝慕容熙徽平陵
南燕献武帝慕容德东阳陵
北燕文成王冯跋长谷陵
前凉武穆王张轨建陵
前凉昭王张寔宁陵
前凉文王张骏大陵
前凉桓王张重华显陵
前凉哀公张曜灵凉州陵
前凉威王张祚愍陵
前凉冲公张玄靓平陵
后凉懿武帝吕光高陵
后凉灵帝吕篡白石陵
南凉唐王秃发利鹿孤西平陵
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元陵
西凉武昭王李嵩建世陵
南北朝帝陵
宋武帝刘裕初宁陵
宋文帝刘义隆长宁陵
宋孝武帝刘骏景宁陵
宋前废帝刘子业陵
宋明帝刘或高宁陵
宋后废帝刘昱陵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中华帝陵,地面有巍峨的陵丘和殿堂,地下埋葬着数不清的奇珍和异宝。它们是中国劳动者的智慧结晶,也是绵长的中国历史最直接的见证。它们凝聚着中国人的天道、神鬼、哲学、宗教、地理、人文以及审美、习俗等等方面的综合意识观念,展示着中国古代建筑、园林艺术和文物、典章制度的具体景观,是一项极有价值和珍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很久以来,就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所珍视,为社会所爱护。近年来有关帝王陵墓研究的论著虽不断面世,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见到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华帝陵的书。南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的张生三、杨秉功、黄宛峰诸先生,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搜集了丰富的文献资料,还不避寒暑、不辞辛苦,对帝陵进行了认真的实地调查,终于完成了《中华帝陵》这部书的编著。这不仅为旅游参观、科学普及推出了一本有益的读物,也为对帝陵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定价值的参考,更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文摘陵制述略
一、从椁室到地宫
中国远古时候,帝王葬处并不称“陵”而称“墓”。商朝的建立者汤的葬地就名“桐宫汤墓”。春秋时,有称墓地为“丘”的,如楚昭王墓名“昭丘”,吴王阖闾墓称“虎丘”,也有称“陵”的,如晋襄公墓名“襄陵”。至秦,称帝王墓为“山”。如秦始皇墓本名“丽山”,也写做“郦山”、“骊山”。汉代以后,帝王的坟墓才专以“陵”相称。
人类早期,并没有修建坟墓的习俗。亲人去世也不埋葬,而是把尸体抛在荒郊旷野,去让“狐狸食之,蝇蜗咕嘬之”(《孟子·滕文公上》)。随着人类意识的觉醒和灵魂观念形成,活着的人再不忍逝去的亲人暴尸荒野,开始将尸体掩埋土中,于是“墓”出现了。“墓”的古义是“葬而不坟”。早期的墓很简单,只是向地下开掘一个竖穴,将尸体放于底部,周围用一些柔软的树枝、树皮和乱草加以裹衬,再用土填实,地面上不留任何标志,这种“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的葬法,在上古延续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棺椁葬具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出现的,“棺者,关也,所以掩尸”。传说黄帝时就有了棺,帝尧死“窾(kuan)木为棺”,是把一段粗大的树干挖空做成,帝舜死用的是“瓦棺”。大禹死,用的是“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墨子·节葬下》)。
后记《中华帝陵》这部书是我们南阳师专历史系几位老师集体编撰,全书的体例和内容也由集体讨论而定,几历寒暑,终于完成。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河南省教委将此书列为省科研项目,拨专款资助。南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领导和科研科的同志给予了很多的关心和支持。河南、陕西、浙江、南京、咸阳等省市图书馆给予了查阅文献和资料的方便,南京博物院考古部邹厚本先生给予不少帮助和指导。陕西师大唐史研究所的拜根兴先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王大良先生、江苏省丹阳市文化局杨再年局长、陕西三原县文化馆曹林先生、杨州博物馆吴炜先生为我们提供了资料和方便。一并谨致衷心的感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编撰书稿中引用并吸收了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恕不能一一致谢,谨表歉意。由于我们水平所限,尽管广泛搜集资料,认真实地调查研究,舛谬在所难免,敬请有识者赐教,我们热忱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