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全译本)(买中文送英文)(一力文库)(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分类: 图书,英语与其他外语,英语读物,综合,
品牌: 亚当·斯密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页码:37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42628435
·条形码:9787542628435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一力文库
·外文书名: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道德情操论》是斯密的伦理学著作,他一生中共修订出版过六次。全书共有七卷,主要阐释了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斯密反对神学家用宗教来说明道德的根源,而是把人的本性中所固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这种道德情操永远植根于人的心灵深处,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在该书中,斯密还继承了以《沉思录》为代表作的斯多葛学派的道德哲学思想,把“内心平静”而不是“物质享乐”看作人生幸福的重要标志,将人性中利他和利己这两种本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之后出版的《国富论》奠定了道德哲学的基础。《道德情操论》相比《国富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它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本书买中文版赠送英文版。
作者简介亚当·斯密(1723-1790),18世纪英国政治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经济学之父”。著有《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媒体推荐温总理说:亚当•斯密写过两部有名的著作,一本叫《道德情操论》,一本叫《国富论》……
——2007年5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
编辑推荐温总理说:亚当·斯密写过两部有名的著作,一本叫《道德情操论》,一本叫《国富论》……
——2007年5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 亚当·斯密唯一想留给后人的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毕生倾注极大心血修订出版六次。
一部全力呼吁全社会的财富由全社会的成员共享的伦理经典。
目录
第一卷 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篇 论合宜感
第一章 论同情
第二章 论心心相通的愉快
第三章 从看别人是否赞同我们的感情来判断这些感情是否得当
第四章 论可亲可敬的美德
第二篇 论各种感情合宜的程度
引言
第一章 论源于肉体的各种激情
第二章 论由于思维定式而产生的激情
第三章 论不友好的激情
第四章 论友好的激情
第五章 论自私的激情
第三篇 幸与不幸如何影响人对行为合宜性的判断及为什么在一种情况下比在另一种情况下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赞同
第一章 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感通常比对快乐的同情感更为强烈,但是它远不如当事人的自然感受更强烈
第二章 论野心的起由,兼论社会阶层的不同
第三章 论人物由崇拜富人和大人物,蔑视或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心理而产生的道德情操的败坏
第二卷 论优缺点或报答与惩罚的对象
第一篇 论优缺点
引言
第二篇 论正义与仁慈
第三篇 就行为的优点或缺点,论命运对人类情感所产生的影响
第三卷 论评判我们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及其责任感
……
第四卷 论效用对赞同情感的影响
第五卷 论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 论有关美德的品质
第七卷 论道德哲学体系
……[看更多目录]
序言1759年,36岁的亚当·斯密完成了第一版《道德情操论》后一举成名。其后的11年间,这部书稿又被这位“经济学之父”倾注极大的心血修订出版5次,而另外一部同样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的《国富论》却只先后出版4次,修改3次,这足以见亚当·史密斯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超过《国富论》。 这是一部全力呼吁全社会的财富由全社会的成员共享有的伦理经典。 本版本为双语版,买中文版赠英文版。
文摘第一卷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篇论合宜感
第一章论同情
无论一个人在别人看来有多么自私,但他的天性中显然总还是存在着一些本能,因为这些本能,他会关心别人的命运,会对别人的幸福感同身受,尽管他从他人的幸福中除了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能就是慈悲或怜悯。这种感情产生于我们看到或设身处地地想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我们常常因为他人的悲痛而感伤,这是显而易见无须用任何事例来证明的事实。同人性中所有其他与生俱来的感情相同,同情决不仅仅存在于善良仁慈之人身上,尽管这些人在这方面的感受可能最为敏锐。即便是最恶劣的暴徒,即便是全然无视社会法律的违法者,也不会完全丧失同情心。
因为我们无法直接体验别人的感受,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想象相同的情况发生在我们身上,来体会他们的感受。即便忍受酷刑折磨的人是我们的兄弟,只要我们自己身处局外,我们的感官就不会告诉我们他感受到的痛苦。感官决不会也决不可能超越我们自身所能感受的范畴,只有通过想象,我们才能形成有关我们兄弟感觉的概念。而这种想象除了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自己身临其境的话将会有什么感觉外,没有其他方式来建立我们兄弟感觉的概念。但我们想象出来的感觉,只是我们想象的自己的感觉,而不是我们兄弟的感觉。通过想象,我们将自己放置在他所处的境地中,以为自己正承受着完全相同的折磨,就仿佛我们进入了他的躯体,在某种程度上与他合而为一,因而对他的感觉有所感觉,甚至我们会体会到一些虽然程度较轻、但本质差不多的感受。因此,他的痛苦降落到我们身上,当我们承受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感觉时,我们最终会被其影响,于是当想到他的感受时,我们就会战栗。由于无论身处何种痛苦或忧伤之中,都会感到极度的悲伤,所以当我们认为或想象自己处在相同情况中时,也会产生类似的情绪,其程度取决于我们的想象力敏感与否。
我们之所以能够对别人的痛苦产生类似的感受,是因为我们能够将自己与当事人进行换位思考,来设想当事人的感受,或者受到相应感受的影响。如果认为以上内容还不足以证明这一点的话,那么还有大量显而易见的事实可以证实。当我们看到瞄准了另一个人的腿或手臂的一击将要落下来时,我们会下意识地缩回自己的腿或手臂;而当这一击真的落下来时,我们也会多少感觉到疼痛,就如同受难者所受到的伤害。当凝视在松弛的绳索上的舞蹈者翻腾、扭动身体,竭力保持平衡时,观众会不自觉地随着舞蹈者做出相应的动作,因为他们感到自己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