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之1)

分类: 图书,历史,中国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综合,
品牌: 刘瑞琳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87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7563345353
·条形码:9787563345359
·包装版本:2004年5月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0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温故》力求史料鲜活,视角新颖,观点独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媒体推荐卷首语
人类始终生活在历史的投影里。
这投影,既非上帝的恩赐,也不是什么神做的手脚,而是源自人类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的那个重要特征——记忆。
历史的投影有远有近,远的如原始祖先迈向文明的渺然足迹,近的如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时间之流,不舍昼夜,不仅把已经发生的,而且终将把正在发生的以及行将发生的—切,都裹挟而去,统统融入历史的投影。
最早意识到这投影价值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夫子,他老人家一句“温故而知新”,虽平白如话,
如醍醐灌顶。
历史既是人类活动的归宿,更是面向未来的智慧之源。
谈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英国作家奥威尔的表述则更加直截了当,他说: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现在。
编辑推荐《温故》(之1)看点:
名家说:
沈昌文(著名出版人) 我们现在学习外国,还是要回头看看,而不能一味地往前看。现在来温故,会有特别的意义。
雷颐(学者) 如果对历史失去了记忆,对很多事情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秦风(图片收藏家) 无论如何,历史有一种呈现自我的自然力量,它不会完全被遗忘。
谢泳(学者):《温故》要把那些过去说错了的事情,或者说是主流话语过去比较强烈地想让人接受的那些东西,尽可能给予校正。
刘方炜(作家):《温故》对于中国的大的历史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人类始终生活在历史的投影里。
这投影,既非上帝的恩赐,也不是什么神做的手脚,而是源自人类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的那个重要特征:记忆。
历史的投影有过远有近,远的如原始祖先迈向文明渺然足迹,所的如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时间之流,不舍昼夜,不仅把已经发生的,而且终将把正在发生的以及行将发生的一切,都裹挟而去,统统融入历史的投影。
最早意识到这投影价值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夫子,他老人家一句“温故而知新”,虽平白如话,却如醍醐灌顶。
历史既是人类活动的归宿,更是面向未来的智慧之源。
谈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英国作家奥威尔的表述则更加直截了当,他说: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现在。
重大历史关头,必有温故。《温故》(之1)自2004年5月推出,到目前已相继出版七辑,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与经济效应,《温故》(之1)即前四辑的合订本。书籍采用精装封面,朴素精美,总价不变,价值在增,是个人收藏及赠送亲友的上品。
目录
特稿
章立凡 乱世逸民
——记“文革”中的康同璧母女
回眸
邵 建 1933年上海文坛的“书目”风波
孙 卓 民国旧事:湘人治湘(上)
风物
沈继光 倾听先人手泽中的历史回声
高 萍——《物语三千》拍摄手记
赵 园 沈继光和他的伙伴的“物语”
江 月 在波罗的海追怀
文本
程巢父 储安平致胡适的五封信
谢 泳 《观察》的两封读者来信
人物
傅国涌 沈从文的1949
范 泓 两个浙江人
陶恒生 一面之缘的陈布雷和陈琏
现场
徐宗懋 绿岛的伤心往事
记忆
英 子 爬卡子
顾 农 燕园七年
离小聪 大车店一宿
紫 萸 小人物和无奈
史海浮言
张 鸣 鸡犬升天之后的故事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乱世之下,康家往来的客人已经不多,来的多属世家旧交。这些人谈吐风雅,礼貌周全,悄然而来,蹑步而去,如章诒和文章中提及的张沧江、黄万里等,记得赵君迈也曾去走动。但除非罗仪凤自己介绍,否则我是从不打听客人来历的。
对于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父亲是“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坚持把戏看到终场才阖上双眼;而康老早在1969年就撒手人寰,撇下了孤苦伶仃的罗仪凤。
……
书摘2
进入1968年,社会上按照伟大领袖的战略部署,大搞“清理阶级队伍”。董竹君、秦德君两位女政协委员以及唐生明夫妇等均已被捕入狱。罗仪凤没有任何单位,“清理”她的大权便落到“小脚侦缉队”手中。一天她悄悄把我叫到一旁,说是街道要她交待与司徒雷登的关系。
那年头经毛泽东在“毛选”中点名批判的外国人,除了马歇尔、艾奇逊之外,就数这位前燕大校长了,而且是有《别了,司徒雷登》的专文加以痛斥的。罗既是司徒门生,在“小脚侦缉队”眼中,分量自然非同一般。掂量着这位以前住在深宅大院、衣着典雅的女人,多年积蓄的醋意,终于有了释放的机会。罗仪凤这头弱小的羔羊,无论平时如何驯服和低调,国家机器的基层组织已经张网以待。
关于罗仪凤的个人经历,我从来是不问的。以往只听父亲说过,她与罗隆基有一段情愫,但努生(罗隆基字努生)是名士风流,只恋爱,不结婚,辜负了仪凤。她曾将与罗隆基的哀怨史写成一篇文字,给父亲看,意欲公开,被父亲劝止了。此外康老曾向我谈起,日本占领时期,罗仪凤因与司徒雷登的师生关系,被关进沙滩日本宪兵队(原老北大红楼)的地下室里,老人辗转请托,才保了出来。一个弱女子,在那种地方受了什么样的刑罚和侮辱,我不敢问也不忍知道。
心力交瘁的罗仪凤,给我看一份她写的交待材料,并可怜巴巴地说:“我早已是个惊弓之鸟,一向不问政治,外边的事情一点都搞不懂。她们要我交待,我从来没写过这种东西,也不知该怎么写。小东(我的小名),你得帮帮我。”
我仔细读了一遍,这实际上是一篇家史,其中有几件不为人知的佚闻。一是她的外祖南海先生,是被国民党下毒害死的(康有为猝死青岛之谜,至今众说纷纭)。二是她青年时代的男友,被国民党逮捕,死在狱中。这段埋藏心头多年的隐痛,罗仪凤似乎从未对人提及。她还谈到了她的父亲,在日本强占胶济铁路时,罗先生是中方的外交交涉员。他只身站在路轨上对日军军官说,除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