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时代的文学想象

分类: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张柱林著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186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338365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初步勾勒出部分作家在通过小说处理各自面对一体化/差距世界时的震惊体验,特别是其中呈现出来的对世界的洞察、理解和想象的轮廓,爬梳他们的思想脉络,分析他们的美学趣味,尤其是他们的叙述形式后面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当代中国极为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里,一体化/差距如果可以成为一个描述和认识的框架,那就必然会反映在作家的叙事中。通过对当代七位有代表性的作家的小说作品的分析,笔者认为,这些作家的许多小说作品都是从一体化/差距的角度切入的,而文学批评从这一角度进行的分析研究还不是非常系统和深入。笔者主要是从问题出发,将叙事看作一种社会象征行为,通过所谓“表征的构成主义途径”,将符号学分析与话语分析结合起来,研究这些小说作品的表征(再现)实践,分析它们在各种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是如何描述和理解、评价一体化/差距的现实,并提出想象中的解决办法的。这样做,是为了力争避免陷入简单的“题材决定论”或单纯的形式主义分析,试图在强调文学创作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叙事实践的同时,不要掉进将文学创作视为游离于社会现实之外的审美“自律”领域的陷阱中。
作者简介
张柱林,l966年生。198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考取上海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学者王晓明教授,2008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南方文坛》、《小说评论》、《光明日报》、《文艺报》、《文汇报》、《羊城晚报》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曾获得《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广西文艺评论奖等奖项。参与编撰《中外文学名著速读全书》、《名著趣典》等书。曾担任广西电视台《读书时分》栏目嘉宾主持。
目录
引言:一体化差距时代的来临
第一章再现的困境
第一节 路遥:从政治到经济的无意识转移
第二节 陈应松:如何想象“出路”
第三节 阎连科:模仿者的命运
第二章一体化时代的乡愁
第一节 王安忆:在废墟上回望
第二节 张炜:家园何处
第三章追寻差异空间
第一节 韩少功:差异的诗学和政治学
第二节 张承志:游牧文学
结语:震惊体验、空间想象与认同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再现的困境
现代生活常常被认为等同于城市生活。古代也有城市,但它主要作为一种行政权力中心在起作用,在人类生活中并没有一种超越性的价值。古老的农业社会中的农人们随着自然的节奏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刀耕火种,勤劳而悠闲,艰辛而又不失自身的魅力。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相对和平的社会组织崩溃瓦解,逐渐丧失了自己古老的生活方式和文明,也逐渐丧失了自己祖传的谋生手段,如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的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生产并存、自给自足的局面消失了。现在的情形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都要依赖城市。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和西欧,农民数量很少,但对城市和工业的依赖也特别严重,或者农业本身已经工业化了。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必需品都来自城市和工厂,还得到政府的大量补贴。而在第三世界国家,农民的土地常常被征用,或者被迫改种其他非粮食作物(在中国,有一个特殊的名词——经济作物)。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除了它的统治能力得到极大的强化外,城市生活本身也被赋予了先进、文明等价值含义,而乡村生活就被视为落后和愚昧了:“资产阶级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