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闷的园丁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苦闷的园丁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世界政治 ,

作者: 张晓东著

出 版 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17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2006808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现代俄罗斯文学的发轫与繁荣,几乎是与俄罗斯现代化的进程及其矛盾冲突同步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异常鲜明地表现出传统的削弱和消解、文明的冲突、观念的碰撞及俄罗斯知识分子沉重的民族焦虑。探讨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现代性体验,正是本书的主要题旨。在这种视角下审视俄罗斯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将有助于读者对这些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产生更多维度的认识。

作者简介

张晓东,文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并先后在黑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现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著作有《生命是一次偶然的旅行:日瓦戈医生的偶然性与诗学问题》,《爱比死更冷酷:电影大师与大师电影》等。

目录

序言:猫样的知识分子

第一章“知识分子”与“现代性”

第二章忧郁症与“恰达耶夫第二”——叶甫根尼奥涅金

第三章关于启蒙:弗拉基米尔别里托夫与赫尔岑

第四章不多余的“多余人”:屠格涅夫与罗亭

第五章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感:巴扎罗夫或杜勃罗留波夫

第六章 “美丽新世界”:“新人”拉赫梅托夫与车尔尼雪夫斯基

第七章关于洞穴的隐喻:“地下室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八章 “神圣的泥土”:索洛明、涅日达诺夫、民粹主义者与《处女地》

第九章“魔障”:斯捷潘韦尔霍文斯基、彼得韦尔霍文斯基、沙托夫、斯塔夫罗金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

第十章怨恨与革命:安季波夫一斯特列利尼科夫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知识分子”与“现代性”

在各种“外国文学”中,恐怕没有一种能够像俄罗斯文学这样,从某一个角度看,它的小说史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史。但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是,谁是“知识分子”?

首先,笔者要特别确认的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知识分子”和大多数中国人惯常意识中的“知识分子”不是一个概念。长期以来,凡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中国都被称作“知识分子”,按照新版(英汉双语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知识分子是指“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如科学工作者、教师、医生、记者、工程师等”。这与西方语言中的“知识分子”的概念显然有较大的出入。

一个显而易见的难题是,即使在西方,对“知识分子”的界定也是模糊不清的。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西方语言中的“知识分子”都来源于拉丁文中的“Intellectus”。这个词的意义是“理解”、“知性”。显然,知识分子是与思索分不开的,知识分子是善于独立思索的人。而在英语中,知识分子(Intellectuals)、知识主义(Intellectualism)、知识阶层(Intelligentsia)度主要用于贬义,带有一些嘲讽的意味。同样,法语的知识分子一词“Intellectuel”,在法语口语中被拼成“intello”,历来也带有贬义。一提起“知识分子”,就让人想起“象牙塔”、“白色的乌鸦”这类词汇。经常被当作法国知识分子代表的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还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渣滓”。那么“知识分子”究竟是谁呢?

有一种说法是,“知识分子”(Intellectual)一词最早见于1898年1月23日登在法国L’Aurore上的一篇文章。针对当时的“德雷福斯案件”,一些文人发表了题为《知识分子宣言》的文章,在其中表明他们对这一案件的肯定态度。从此,“知识分子”在法国被逐渐广泛地使用起来。不过,对上述案件持否定态度的右翼是在贬义上使用它的。对这些右翼来说,那些自认为代表了民族良知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是很可笑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