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探索剧场理论研究

分类: 图书,艺术,舞台艺术 戏曲,
作者: 梁燕丽著
出 版 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566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4263010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笔者对20世纪西方剧场变革理论,特别是表演理论做较为系统的研究,从中找出四条主要的发展线索和四次观念转型:一、从幻觉剧场到反幻觉剧场;二、从剧本中心到表演中心;三、从艺术表演到文化仪式;四、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戏剧。笔者认为这四个问题基本上可以揭示20世纪西方剧场变革运动的思想轨迹。
作者简介
梁燕丽,福建泉州人,复旦大学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中西戏剧和文学,已出版著作《西方戏剧理论史》(合著)和《中西文学审美漫步》,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创作数十篇,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目录
序
导言
从幻觉剧场到反幻觉剧场
一 幻觉剧场与非幻觉剧场的概念
二 从幻觉剧场到反幻觉剧场
(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幻觉剧场的终结
(二)阿庇亚和戈登克雷:反幻觉剧场的开端
(三)梅耶荷德与科伯:反幻觉剧场的发展
三 从布莱希特到博奥:彻底反叛幻觉主义剧场
(一)从皮斯卡托到布莱希特:反幻觉剧场的高潮
(二)从布莱希特到博奥:反幻觉剧场的完成
从剧本中心到表演中心
一 反剧本中心:荒诞派戏剧和残酷剧场
(一)荒诞派戏剧的反剧本中心
(二)残酷剧场与西方戏剧传统
二 现代导演的出现和剧本/舞台二元性矛盾
三 表演中心的确立: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到格洛托夫斯基
(一)20世纪以前的表演理论:从亚里斯多德到狄德罗
(二)现代表演学的伟大起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1.心理现实主义
2.形体动作表演法
3.有机天性的秘密
(三)现代表演学的发展脉络: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到格洛托夫 斯基
1.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到科伯:演员与角色的矛盾问题
2.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到布莱希特:“认同作用”与“去-认同作用”
3.格洛托夫斯基:现代表演艺术发展的高峰
(1)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到格洛托夫斯基:形体动作表演法的发展
(2)现代表演艺术发展的高峰:质朴戏剧的美学和方法
四 表演的科学化:尤金尼奥巴尔巴表演的普遍原理
(一)严格的科学与实用的科学
(二)两个重要概念:“前表现性”和“在场”
(三)东西方表演的普遍原理
从艺术表演到文化仪式
一 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复活
二 从艺术表演到文化仪式
(一)阿尔托:创造现代人的精神仪式
1.彻底反叛西方戏剧传统
2.“戏剧重影”的隐喻理论
3.“残酷戏剧”宣言
(二)格洛托夫斯基:艺乘是一种仪式艺术
1.重要的过渡:类剧场等
2.艺乘是一种仪式艺术
(三)彼得布鲁克的仪式戏剧理想
1.使无形变成有形
2.有形与无形的临界面:仪式戏剧
(四)巴尔巴:从戏剧表演到文化仪式
1.从戏剧表演到文化仪式
2.戏剧的边界与越界
3.元戏剧的探索
4.戏剧的社会文化功能
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戏剧
一 全球化与跨文化戏剧的初级阶段
(一)“全球化”概念
(二)东西方戏剧最初的相遇与影响
二 重要的转折:阿尔托的东方戏剧想象
三 跨文化戏剧的发展阶段:戏剧人类学
(一)彼得布鲁克的普世戏剧
(二)格洛托夫斯基的溯源剧场
(三)巴尔巴的戏剧人类学
1.寻找一种失去的戏剧
2.巴尔巴的戏剧人类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从幻觉剧场到反幻觉剧场
引言
亚里斯多德戏剧传统是一种以摹仿论为中心的幻觉剧场,19世纪的自然主义戏剧把这种幻觉剧场推向了极端。20世纪开始反幻觉剧场运动,从阿庇亚和戈登克雷开始的舞美设计层面反幻觉,到梅耶荷德和科伯的剧场独立艺术层面反幻觉,再到皮斯卡托、布莱希特的社会政治层面反幻觉,20世纪上半叶反幻觉剧场是剧场变革的基本主题。布莱希特是反幻觉剧场的关键人物。从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场”到博奥的“被压迫者诗学”构成了20世纪在审美意识形态上反幻觉剧场的高潮,并直接导致了从幻觉剧场到反幻觉剧场理念嬗变的最终完成。
一、幻觉剧场与非幻觉剧场的概念
什么是幻觉剧场?吴光耀先生指出,从字面上看幻觉应指一种虚幻的东西,甚至指一种精神疾病或催眠状态所产生的错觉,但作为剧场术语与许多专业术语一样,“幻觉”或“幻觉主义”有自己特定的内涵,是指一种非常写实的布景和戏剧手法。在此作为一个外来词,幻觉(illus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llusio,它的原意是错觉,或引起错觉的东西。艺术摹仿自然,达到了惟妙惟肖,使人信以为真,混同于真实生活,所产生的这种错觉就称为幻觉;而把幻觉作为一种艺术上的表现手法或追求目标,就是幻觉主义。追根溯源,幻觉一词是从产生于古希腊时期的文学艺术摹仿说衍生而来的。古希腊的赫拉克里特提出了艺术摹仿自然之说。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进一步阐述和确定了“摹仿”理论。“摹仿说”把现实世界看作文学艺术的蓝本,艺术只是摹仿生活和自然。这种以摹仿得逼真妙肖为旨归的创作方法,必然导致追求幻觉效果。以绘画为例,在印象主义之前,绘画逼真于自然一直是最重要的审美标准,达芬奇在《绘画论》中就提到一些极其肖似实物的画,使人和动物一齐上当的实例。重视绘画逼肖对象,直至产生幻觉,这成了现实主义绘画的美学理想。在戏剧中,古希腊戏剧曾经注重程式的使用,如演员服装、面具等的设计是程式的;舞台布景在称为“更衣棚”的正面墙上设有三扇门,它们的运用也是程式的:居中的门最大,代表宫殿或神庙,靠右的门代表宾馆,靠左的门代表破庙、荒漠或监狱等。天神从天而降,就用篮子从屋顶上吊下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