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文化走廊丛书*横断走廊:高原山地的生态与族群

分类: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
作者: 徐新建 著
出 版 社: 云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16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4153256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从雪域高地俯览中原板块,正史传诵的历史便在更广阔的空间延伸。从横断山脉回望夷夏关联.亚洲大陆的文明格局将得到更为多元的彰显。要理解西南丰富多样的生态与族群,就一定要走进横断走廊。
内容简介
“横断走廊”纵贯我国青藏、甘南、川滇广大区域以及与之相毗连的东南亚北部地区。这里生态多样,地貌复杂,包含着古往今来的众多族群交往,而且联系着中亚、南亚等若干跨境的文化板块,是历史上重要的民族文化通道和汇集地。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将使该走廊必然成为未来重要的关注点。
本书以学人与行者的观点记录对走廊的寻访和思考,通过文字与图片呈现出它的一个侧面,以期引起更多的话题和讨论。
作者简介
徐新建:生于苗疆,教育部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文学、人类学教授。行走于西南山地与田野,也到过南京大学和哈佛燕京等机构进修、访学。研究领域介于文学与人类学之问,近来关注的问题是“帝国叙事”与“夷夏关联”。相关著作有《西南研究论》、《苗疆考察记》、《从文化到文学》和《生死之间》、《民歌与国学》等。
目录
上篇:历史眼光——族群地理与生态史观
“横断走廊”的由来和意义
族群地理与生态史观
对“行省史观”的兼容和突破
对“族群地理”的使用和阐发
对“生态史学”的期待和探讨
中篇:行者之路——在田野中行走和观察
再去阿坝
行走“思古勒”
米易火把节
丽江故事
再走中旬
宜宾:两江交汇
“西夏”去来
下篇:学者思绪——民族走廊与身份演变
“甲居藏寨”的个案描述
大熊猫栖息地:世界遗产与人类家园
尾声:“横断走廊”的启示象征
后记
书摘插图
上篇:历史眼光——族群地理与生态史观
“横断走廊”的由来和意义
大约340万年前,一次大范围的地质变化引发了第四纪东亚大陆断陷盆地的发育和青藏高原的整体隆起。根据今日的研究分析,地质学家称此次变化为“横断事件”,原因是其基本证据均来自横断山区。
这次变化意义重大,不仅标志着亚洲大陆地壳“新构造运动”的开始,而且奠定了其影响所及地区地势高低的基本分布及东西部不同的山河格局:在东中部平原,河流由西至东,四方大致平整;而在西部山地,山谷陡峭切割,几乎所有河流都在东经95°至102°之间从由西向东流急转为由北向南流……
横断山地区的范围,根据地质构造和地貌状况,地理学家提出了多种界定。其中的“七脉说”包括了很大一片地区,即自东而西为岷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即贡嘎山(雅砻江)、云岭一沙鲁里山(金沙江)、宁静山即芒康山(澜沧江)、他念他翁山(怒江)、伯舒拉岭一高黎贡山。而与之相应的行政区划,则不仅跨越了我国西南的众多省区、县市和村寨,甚至延伸至与之毗邻的东南亚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