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经典(一)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佛教,
作者: 杜大宁 编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30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1040093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一本指导如何改造心灵、改变命运的书,协助走向光明与幸福的书。用心去感受佛恩,以佛来洗礼心灵,用佛的眼光去观察世人,用佛的慈悲去怜悯世人,用佛的智慧去包容世人。
本书中的100个故事,取材于佛家的经典典籍,或佛学文学,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和感悟,读者能更好地了解佛学思想。
内容简介
汉传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择取其中对我们有指导和教益的部分加以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书搜集汇编汉传佛教故事成书的一大原因。本书中的100个故事,取材于佛家的经典典籍,或佛学文学,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和感悟,读者能更好地了解佛学思想。另外,书中还有“佛学常识”、“佛林百科”、“佛禅故事”、“佛教名人”、“著名寺院”等版块知识,介绍了一些基本的佛学知识,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佛学的方便之门。
目录
小沙弥救蚂蚁
两个乞丐的命运
当下之时最重要
钱财乃身外之物
身在丛林才能成为强者
妇人的烦恼
分核桃的启示
受捐不说谢
因缘和尚与书生
智者随情而行
烦恼是最高的智慧
碌碌无为的流浪汉
不提过去,不问将来
重修命运
自己度自己
解脱的途径
卖鱼郎变老鹰
不要为明天担忧
四句偈
膝上的人面疮
一只听经的老鼠
文殊菩萨变贫妇
苏轼认字
一苇渡江
在坎坷的路上行走
慈悲的师父
奴仆守门户
傲乃武林第一大忌
忠言可以不必逆耳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自己捆住了自己
两块石头的命运
一个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
国王的近侍
老尼惩恶人
不要树立过多的目标
两个挑水的和尚
放下是什么
盲人挑灯笼
悦净大师分工钱
心魔
抽烟与静心
你爱色吗
共享美好的事物
哑巴和尚
不必到寺院中生活
丢掉生活中的碎片
小沙弥发愿建道场
小和尚与佛祖
少康法师巧计弘法
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
心似明镜亦有痕
一块石头的价值
当头棒喝
背麻的汉子
链子还在
一切要适可而止
美丽的水晶球
舍弃一切尘想与贪欲
心中的佛光
俩鬼争尸
毕秋帆与老和尚
倒霉的师父
言正当言,思正当思,行正当行
把财产留给谁
化干戈为玉帛
夫妻争饼
奇怪的寺庙
小偷入佛门
不知足就难以成佛
不识沉香木
一只盘子一条命
心灵的天堂与地狱
过真正快乐的生活
多福的善行
不值得去生气
不该为小事大发脾气
抱女子过河
为小狗念经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没有时间老
昂贵的宝珠
做好自己最重要
善听善想善做
饿了就吃,困了就睡
棋局上的输赢
也要顾念自己
穷和尚与富和尚
靠心去理解
退步原来是向前
经历锤炼才能日益强壮
坚守自己的信念
真正的信仰
无畏无悔地活着
活着就是幸福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母亲是我们应敬的佛
互敬互爱
“得不到”和“已失去”
前世五百次的回眸
媒体评论
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达摩大师《悟性论》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梁启超
书摘插图
小沙弥救蚂蚁
《譬喻经》上记载了一个善有善报的故事。
从前,在离一个城市不远的森林里,有一位老师父证得了六神通,他的弟子是一个八岁的小沙弥。那老师父因为有宿命通,知道小沙弥的寿命只剩七天了。他就想:“如果小沙弥在这里死了,他的父母一定认为是我照顾不周,我恐怕也会有麻烦了。”
因此,老师父就告诉小沙弥:“你的父母很想念你了,你可以回去探望你的父母,你过了八天以后再回来。”小沙弥很高兴地辞别了老师父。
小沙弥走到半路,天就开始下大雨。他看到雨水快要流进一个蚂蚁窝了,就急忙用土把雨水挡住,使雨水没有淹到蚂蚁窝里去。
小沙弥回家后,家里一切都很好,没有发生任何事。到了第八天,他又回到师父那里。老师父看到小沙弥平安回来,心里感到很奇怪。他就入定观察,才知道小沙弥因为救了蚂蚁而延长了寿命。老师父说:“你做了大功德,你自己不知道吗?”小沙弥说:“我七天都在家里,哪里做了什么功德?”
老师父又说:“你的寿命本来只能活到昨天,因为你救了那么多蚂蚁,所以寿命可以延长到八十多岁。”
小沙弥听了师父的这番话,更加相信“善有善报”的道理了,心中很是欢喜。于是他就努力用功修行,后来也证得了六神通。
【感悟】
佛家讲究善有善报,认为一个人善事做得越多,得到的善报就越大,这是佛家在教世人向善。我们每个人都应以慈善为本,多做好事。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好事,都可能会改变别人的命运,也可能会改变你自己的命运。
佛学常识
大乘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
在佛教建立大约五百年后,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佛教理论有较大的发展。
如果说原始佛教的核心是一个“苦”字,那么大乘佛教的核心就是一个“空”字。大乘佛教认为这个世界,不论是有情众生还是物质元素,乃至时间空间,都是人们所感知的假象,并非真实存在。因此要想解脱苦,并不一定非要按照佛陀所说的那样从六道中彻底脱离。因为所谓“六道”,甚至“苦”本身,在大乘佛教看来都是人们所感知的假象而已。而且即使从六道轮回中脱离出来,成为阿罗汉,按照大乘佛教的标准来看,只能算是暂时地脱离痛苦,根本不是真正的解脱。
大乘佛教认为,人们只要证得空性,当下就是解脱。而真正彻底的解脱,只有成佛才能达到。众生都应该成佛,众生也都能够成佛。当然众生在成佛之前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进行艰苦的修行。这种以成佛为终极目标进行修行的佛弟子称为“菩萨”。
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
佛禅故事
报应
有一个男人,中年得子,他对儿子甚是溺爱。他含辛茹苦拉扯儿子成人,辛辛苦苦供儿子上完大学。儿子西装革履,红光满面;自己却衣衫褴褛,饥肠辘辘。他省吃俭用为儿子买了房,娶了妻,生了子。
可是他自己老了,不能帮上儿子什么忙了。儿子越来越觉得他不顺眼,开始是冷言冷语,后来经常打骂,最后,在一个风雨交加之夜将他赶出了家门。
这个老人来到一个破庙避雨,老人想到自己的遭遇很伤心。自己曾经是那么爱儿子,却受到了这种待遇。他仰天长叹:“佛祖呀,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
在一道闪电过后,一个苍老的声音说:“这是对你的报应啊!”这时老人看见一个比他更老的人从破庙的角落里走出来。老人大惊失色道:“你是佛祖吗?”那个更老的人说:“你这个混蛋!二十多年前你就把我赶出来了,我是你爸爸呀,你不认识我了吗?”
佛林百科
佛教的重要节庆(农历)
正月初一弥勒菩萨圣诞日 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二月十五释迦牟尼佛涅盘日 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日
二月二十一普贤菩萨圣诞日 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圣诞日
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日六月初三韦驮菩萨圣诞日
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 七月十三大势至菩萨圣诞日
七月二十四龙树菩萨圣诞日 九月三十药师佛圣诞日
十一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日 十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两个乞丐的命运
在一座寺院里,有一个乐善好施的方丈。
有一天,一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来向方丈乞讨,方丈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砖搬到后院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能搬砖呢?不愿给就不给,何必捉弄人呢?”
方丈用自己的一只手搬起一块砖,说道:“这样的事一只手也能做!”
乞丐只好用一只手搬起砖来。他整整搬了两个多小时,才把砖搬完。
方丈递给乞丐一些银子,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方丈说:“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赚的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乞丐来到了寺院乞讨。方丈把他带到屋后,指着砖堆对他说:“把砖搬到屋前就给你一些银子。”但是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了。
弟子不解地问方丈:“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
方丈对弟子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几年后,一个很体面的人来到了寺院。他只有一只左手,他就是用一只手搬砖的那个乞丐。自从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然后靠自己的拼搏,终于变成了一个富翁。这次他为寺院捐献了一大笔钱。
就在他走出寺院时,他碰到了一个乞丐向他乞讨。那个乞丐就是原先双手健全的乞丐,现在依然还是乞丐。
方丈在寺院大门口对弟子说:“你看到了吧,这就是命运。命运靠自己掌握,幸福靠自己创造。”
【感悟】
富翁并不天生就是富翁,乞丐也不天生就是乞丐。许多富翁之所以能成为富翁,是因为他们付出了辛劳;许多乞丐之所以会成为乞丐,是因为他们喜欢坐享其成。记住那位方丈的话:命运靠自己掌握,幸福靠自己创造。
佛学典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著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禅故事
回头并不难
一天,两个和尚结伴去山下的镇上,购买寺院必需的粮食和生活用品。从寺院去镇上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近路,只需要沿山路下山,再过一条大河就可以到达镇上,需要大半天时间;而另一条是远路,需绕过一座大山,趟过一条小溪,来回需要近一天的路程。然而让这两个和尚拿不定主意的是,近路的那条河上有一座年久失修的独木桥,不知道哪一天便会桥断人翻。
两个和尚仔细想了一想,还是选择了走近路。他们轻松下得山来,正准备过桥的时候,突然细心的大和尚发现独木桥的前端有一丝断裂的痕迹。他赶紧拉住在前面走着的小和尚:“慢点,这桥恐怕没法过了,今天我们得回头绕远路了。”小和尚经大和尚提醒,也看到了桥的断痕,他站在河边,甚是迟疑:“回头?我们都走到这儿了,还能回头吗?过了桥可就是镇上了啊?”
大和尚知道小和尚性格倔强,便不再言语,随手捡了块石头扔到木桥上。只听到“砰”的一声,腐朽老化的独木桥应声而落,掉入三四丈下湍急的河水中,破碎的木块很快不见了踪影。
小和尚感激而又疑惑地对大和尚说:“师兄,刚才幸亏你投石问路,要不然,我可要小命难保了。”大和尚不无深意地说:“只要懂得放弃,其实回头并不难。”
佛学常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般若心经》。色、色相是指物的形状、颜色、存在的状态等。我们要认识一个人,得见到这个人或和这人谈话,或是看到关于这人的消息。我们凡尘中的人得通过信息才能了解东西,这个“信息”即是“色”。空、空相是指佛无须通过这些色、色相(信息)就能了解到一个人或一件物,因为佛已经修到一定境界了。知因即可知果,什么样的因就必然有什么的果,所以,佛看事物不是通过“色相”来看。色对佛来说就是空,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书摘与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