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

分类: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王文胜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260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46637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方言地图,直观地显示处州方言重要语言特征的地理分布,归纳方言区别性特征,对处州方言进行地理分类;运用地理上的共时分布分析处州方言的历时演变过程;运用非语言因素(行政区划、地貌地缘、政治经济、传媒教育、文化心理等)解释处州方言地理分布和历史演变的原因,探索语言变化的过程和机制。
作者简介
王文胜(1968.12— ),男,浙江新昌人。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修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社会语言学方向,主攻汉语方言学。在《语言研究》、《方言》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浙江省2006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处州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
目录
序
第一章 概说
第一节 处州概况
一 地理
二 历史
三 人口
第二节 处州方言及其研究情况
一 处州境内的方言
二 处州方言的特点
三 前人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材料、方法和过程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材料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过程
第二章 处州方言的地理分类
第一节 鉴别词
一 鉴别词
二 同言线束图
三 亲和度
第二节 地理分类
一 地理分类的标准
二 处州方言内部划片
三 历次划片的比较
四 地理分类的动态观
附图
一 绝对鉴别词
二 相对鉴别词
第三章 处州方言的历史比较
第一节 语音比较
一 非敷奉母
二 豪肴韵
第二节 词汇比较
一 爸爸
二 蜘蛛
第三节 关于方言本字
第四章 非语言因素与处州方言的分布和演变
第一节 行政区划
一 处州行政地理的历史沿革简况
二 处州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与处州方言地理的关系
第二节 地貌地缘
一 自然地理对处州方言的影响
二 地缘对处州方言的影响
第三节 政治经济
第四节 传媒教育
第五节 文化心理
第六节 非语言因素与靖碧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处州十个方言点声韵调简介
附录二 字音对照表
附录三 词汇对照表
附录四 方言地图
附录五 发音人简况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二章处州方言的地理分类
第一节鉴别词
一鉴别词
在19世纪末青年语法学派的鼎盛时期,吉叶龙(JulesGilli6ron)在其师舒哈尔德(Hugo Schuchardt)的影响下,开展了对法语方言的调查研究,最后编制出版《法国语言地图集》。研究中他发现,几乎每一个词都有自己独特的同言线,于是提出了“每一个词都有它自己的历史”的口号,并与青年语法学派的“语音规律无例外”口号相抗衡(徐通锵,1991:223—229)。
“每一个词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反映了语言不同特征的演变,在各地的进程和速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一口号自然有它的局限性,因为事实上确实存在着一些具有“相同或相近历史”的词。这些词在词形或字音方面表现出共同的地域分布差异,无疑能够对方言界线的确定起到重要作用,我们把这样的词叫做“鉴别词”。以这些鉴别词作为参照,A地与B地之间显著不同的说法即为各自的特征词。比如以“柴”作为鉴别词,A地称“樵”,B地称“柴”,“樵”即为A地的特征词,“柴”即为B地的特征词。如果A、B两地词形一致,但字音显著不同,这样的词也可以作为鉴别词,即A、B两地以语音而不是词形作为区别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