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原点结构:冲突与转型

分类: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夏东民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22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045843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从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阐述了现代化原点结构理论在社会转型中的意义,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社会转型与原点结构理论及模型构建,本书不仅深刻地分析了社会转型中的各种危机,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模式为例,阐述了社会转型成功的理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原点结构,转型后的原点结构,转型路径的选择方向及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而且还对各社会转型国家在社会转型中的趋同性及其在社会转型中原点结构的差异性做了深入分析。本书观点新颖,深入浅出,说理透彻,可读性强,对于社会各界人士都有参考和阅读价值。
作者简介
夏东民,男,1956年10月生,现任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在读哲学博士生。曾主编及编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忧患-振奋腾飞——邓小平忧患意识论析》、《邓小平战略思想论析》、《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发展观研究》等专著18部,在《哲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多次获得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目录
走向当代中国的发展哲学建构(代序言)
导论:现代化原点结构理论在社会转型中的重大意义
第一章 社会转型与原点结构理论
一、社会转型含义的理论史考察
二、原点结构理论
第二章 社会转型中的危机理论
一、社会转型中的张力危机
二、激进型转型危机
三、退行型转型危机
四、断裂型转型危机
第三章 社会转型的成功理论: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模式为例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原点结构、起始点与后续点
二、作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后续点:新原点的形成
三、当下中国社会转型路径选择的方向
四、中国社会转型的路径选择
五、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
第四章 当下各社会转型国家转型原点结构的比较学研究
一、社会转型国家在社会转型中的趋同性
二、社会转型国家在社会转型中原点结构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社会转型与原点结构理论
一、社会转型含义的理论史考察
(一)社会转型的含义
以现代化为中心,将社会转型视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这构成了各国学者对社会转型理解的轴心。从马克思创立自己新世界观的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曾站在广义的发展哲学即唯物史观的高度对从“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到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历史做了一系列深刻的探索,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做了多角度的研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曾总结自己的社会转型分期法:“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同时,从经济形态的角度,将社会转型划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几个阶段;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将社会转型视为从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时代的转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从经济学语境中深度解读作为现代社会的资本全球化内在结构,而且考察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和规律,从而阐明了作为经济形态的现代社会的成长逻辑。此后,社会转型一词常常与现代化联系在一起。马克斯韦伯作为经典现代性理论的创始人,是较为全面深刻阐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命题的学者。在《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等一系列著作中,韦伯从文化模式转变和合理性追求两个视角深入地阐述了以下问题:
其一,社会转型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变迁过程,是从传统伦理向资本主义的合理性伦理、从靠个人魅力统治的社会向以精确计算和合理性为基础的法理性社会或科层制社会转变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