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术文库:道家与文艺审美思想生成研究

分类: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易小斌 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250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61196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道家思想最初并非因文艺审美而为,但是,道家地“道”的描述,显示出高度的诗性智慧,富有深刻的文艺审美意味。道的境界。实际就是审美境界,道与文艺审定所呈现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通的。“道”因此成为中国文艺审美的重要本父本。中国文艺审美不在于有为、形式和作用于感官的外在形象,而在于道落实于艺术后成就的玄、妙、远的状态。
作者简介
易小斌,男,1971年5月出生,湖南攸县人,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为湖南省古代文学学会理事、湖南省写作学学会会员、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曾主持省级课题研究2项,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在国家核心级及省级以上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目录
绪论
一、研究之可能
二、方法论反思
三、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 早期文艺审美思想的发生背景
第一节 原始图腾
第二节 上古神话
第三节 汉字符号
第四节 上古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
第二章 追本溯源:先秦道家学派述要
第一节 老子及其思想辨正
第二节 庄子及其思想考论
第三节 稷下黄老学派及其主要思想
第三章 原道探微:早期文艺审美本体的创生
第一节 “道”与审美本体
第二节 老子“道论”与文艺审美
第三节 庄子“道论”与文艺审美
第四节 黄老道家“道论”与文艺审美
第四章 心斋虚静:早期文艺审美主体的观照
第一节 自由逍遥的精神层面
第二节 致虚守静的审美心态
第三节 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第五章 众妙之门:早期文艺审美范畴的意会
第一节 “大”——大象无形,大巧若拙
第二节 “妙”——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第三节 “和”——天人合一,万物一体
第六章 不落言筌:早期文艺审美方法的突现
第一节 道法自然、不事矫厉的文艺创作观
第二节 有无相化、虚实相生的艺术创造观
第三节 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语言艺术观
结语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早期文艺审美思想的发生背景
第三节汉字符号
世界各大语言的文字都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是一种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符号系统,这是“共性”。各种文字又都因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各有“个性”。汉字的突出个性在于其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象形性并传承至今,不像西方文字最后转向纯粹的拼音文字。从这一角度看,汉字的审美特性是显而易见的。最早的汉字或日为甲骨文,或曰为新石器时代先民刻在陶器上的符号,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陶器上的许多类似于象形文字的刻符。但不管哪种说法更接近于事实,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汉字符号诞生于何时的问题给出一个具体而明确的答案,就如审美意识于何时诞生的问题一样,我们认为它同样有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所谓“仓颉造字”,只不过是一个传说,仓颉或许是一个对于汉字符号的生成起了重要作用的人。
汉字起源于对自然物象的摹写,早期汉字主要是用形象性的轮廓来记录、显示意义的,如汉字中的“鱼”、“鸟”、“日”、“月”等等,这样的字例不胜枚举。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说。常任侠先生在谈及文字起源与绘画的关系时说:“中国的古文字原是从象形开始的,文字与绘画同源,文字本身就是缩小了的绘画。”陈梦家先生也认为:“中国文字(汉字)发源于图像,逐渐的经过简化和人意的改作成为定形的简省的概略的象形,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的象形特征使中国人思维的直观表象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汉字的早期使用完全继承了绘画记事的那种“以象表意”对思维的刺激作用。从绘画表意到文字表意,“意”的方面突出了,“象”的方面减弱了,但是,由于汉字仍然保留了象形性的根基,它的使用一直保留着“象”对思维的刺激作用。户晓辉先生认为,汉字重“象”的特征,体现出汉字结构的心理特性:首先,象形是一种生动直观的对意念或意象的表达,是最古老、最直接的一种文字表意方法。它在观察事物的基础上,把握和抽象出其典型特征,因而具有“原型”认知模式的意义,其次,象事或指事具有察而见意的特点,当它用形象性和象征性的符号将无形之事表达出来时,就具有了特殊的心理意义。因此,我们对汉字的阅读,既可以领会其意,也可以感受其潜在的形象,这种“意”与“象”的双重流动使中国先民的思维富于艺术性和审美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