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研究

分类: 图书,管理,金融/投资,货币银行学,
作者: 汪洋 著
出 版 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23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494849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研究》根据我国不同时期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全景式的回顾和剖析,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和货币政策框架进行分析,探讨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效果及其深层次原因,并提出改革的方向和政策建议。
本书对我国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
第一,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存在哪些不为人们所关注的特点和模糊认识?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第二,若干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在未来能否继续保持其主流地位,它们又何以能或者何以不能成为主流的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与一国主流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密切相关,因此本书用专门的一章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第四,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受制于货币政策的框架。那么我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框架是什么呢?本书将以1994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发生的三次冲突为主线,概括出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在此基础上,本书将探讨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效果不显著的深层次原因。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第一节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功能
二、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历史沿革
三、对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功能的传统认识
第二节 1998年合并存款准备金账户的实质意义
一、我国设置支付准备金账户的历史原因
二、1998年合并存款准备金账户的实质意义
三、第二存款准备金制度与备付金制度的差异
第三节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具体规定的探讨
一、我国部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缴存制度的变化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对非银行机构存款的规定
三、我国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的分析
四、动用存款准备金保支付问题
第四节 对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的简要分析
一、1984—1999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及其效果
二、2003年以来我国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及其效果
三、2003年以来我国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及其效果分析
四、外汇存款准备金缴存制度的实施效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公开市场业务
第一节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概述
一、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
二、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方式
三、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招标方式
第二节 我国通货紧缩时期的公开市场业务
一、1998年5月至1999年:以投放流动性为目标
二、2000年:对冲向资产管理公司再贷款带来的流动性增加
三、2001年:注入流动性以抑制通货紧缩
四、2002年:全面对冲外汇占款投放的流动性
第三节 我国通货膨胀压力不断扩大背景下的公开市场业务
一、2003年的公开市场业务
二、2004年的公开市场业务
三、2005年的公开市场业务
四、2006年的公开市场业务
五、2007年的公开市场业务
……
第三章 中央银行票据
第四章 再贴现和再贷款
第五章 邮政储蓄、政策性金融与货币政策
第六章 政府贷款与流动性管理
第七章 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研究
第八章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制度背景
结束语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特征总结
附录 货币当局与中央银行的辨析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最初为美联储所采用,此后逐渐成为各国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也是对流动性调整力度相对最大的一项政策工具。其最初目的在于保证商业银行的支付和清算,防止金融机构大量贷款而导致的流动性不足,从而影响对客户的支付能力。从世界范围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调整金融机构流动性的“利器”,并不常用。近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剧,各国货币当局纷纷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的中央银行甚至执行零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以强化本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我国于1984年开始实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也是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正式发挥中央银行职能的开始。在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之初,中国特色的成分非常明显,国内学者对此有若干不同的认识。1997年下半年中国经济陷入通货紧缩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行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并先后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刺激内需。200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频繁向上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成为货币当局非常倚重的紧缩性调控手段。
本章将主要考察我国中央银行实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根源、对其存在的不同认识以及该制度在实践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本章的结构如下:第一节分析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第二节分析1998年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的实质意义,第三节是对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具体规定的探讨,第四节是对2003年以来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向上调整的分析,最后是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