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中国宣言
分类: 图书,社会科学,新闻传播 出版 ,
作者: 柳士发 著
出 版 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26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404327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创意产业的崛起是国际产业转型升级运动的一个重大趋势,创意中国的塑造是国家整体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我们期望以创意产业为出发点,以创意中国为主干线,推广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倡导一种新型发展战略。从创意产品到创意企业,从创意部门到创意产业,我们期待创意经济的层次不断提升。从创意生活到创意人生,从创意人才到创意英雄,我们期待创意群体的队伍不断壮大。从创意家庭到创意社区,从创意乡村到创意城市,我们期待创意社会的版图不断扩张。我们期待在新中国运动的基础平台上和总体框架下,理解未来,定义未来,实施创意世纪计划,开展创意中国行动,为国家的未来奠定基础,为国家的未来构建框架。我们期待当代中国在不断地更新发展和创新超越过程中面向未来,走向未来,在不断地转型升级和重塑再造过程中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从而在中国化与全球化的交互激荡之中,在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交相辉映之中,奋力开辟中华民族的光荣道路,实现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
作者简介
柳士发现任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副主任,全国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中国网络文化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主持人。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1995年起在文化部文化市场管理局工作,历任信息研究、网络文化等多个处室副处长、处长,先后参与起草了《文化市场发展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参加了多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资金资助课题研究工作,提出了实施数字文化工程、发展信息内容产业,开展创意中国行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等许多富有创意的工作意见和建议,撰写了《树立文化国力理念。建设世界文化大国》、《文化突围:走入市场.走向产业》、《IC产业宣言》、《实施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数字文化中国》、《实施创意世纪计划,开展创意中国行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建设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等一系列文章,出版了《文化市场学》(合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资金资助课题结项成果)等书籍,曾经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目录
引语
上编——创意中国
实施创意世纪计划开展创意中国行动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创意让城市更精彩——创意城市,新城市运动的精神之维
知识经济和知识政治
走向知识政治时代
广义国家创新体系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建设现代知识产权制度
走向创业时代(一)——人类创化论导言
走向创业时代(二)——C产业理论导言
走向创业时代(三)——全脑创力论导言
中篇——数字中国
实施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数字文化中国
倡导全民上网建设网络社会——关于新扫盲运动
IC产业宣言
IC为王——当代信息内容产业的崛起
再出发——新媒体的转型和提升
新时代下的信息内容产业
走向IC时代
下篇——文化中国
树立文化国力理念建设世界文化大国
当代中国文化的世纪变奏
刍议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理路
从经济学看文化产业
文化突围:走入市场走向产业——当代中国文化经济革命的现在时态和未来方略
加强文化市场立法工作促进文化市场法制建设
构造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世界文化产业大国
创造大时代赢得大未来
走向精神经济时代
后记
书摘插图
上编 创意中国
实施创意世纪计划开展创意中国行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又是创意经济的时代。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培养创意人才,积极发展创意经济。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正因为此,才有了文学创作、艺术创作的概念。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让人体验生活魅力,提升生活品质,创造性才是文化的真正精神,更加可以激发人们革新生产方式和经济理念,甚至革新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理念,从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更新发展,闯出一条经济与文化、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崭新道路;正因为此,才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题为《我们创造力的多样性》的世界文化发展报告。新的世纪,应当是创意世纪;从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到创意经济的乘势崛起直到创意社会的应运而生,正在为我们的世纪带来新的文化视野。当代中国应当是创意中国;从中国制作到中国创作,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正在为当代中国带来新的精神面貌。
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创意社会
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品可以采用工业化大生产方式批量制作和复制,通过现代传播技术迅速传播和推广,获得亿万受众;可以运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自身价值,获取经济效益。于是,文化产业的概念应运而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简而言之,文化产业意指通过工业化和商业化方式所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供应和传播。这里,大规模的要求和经济上的策略,比其他考虑更为重要。”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会议的归纳,它至少包括以下行业:摄影、摄像、影视、音像、广告、信息、咨询、电子计算机、出版、旅游、大众传播媒介、流行音乐等。在文化产业的概念得到确认之后,与之一脉相承的新兴概念联袂而出,比如内容产业、创意产业、体验产业、娱乐产业乃至精神产业等。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和扩展了文化产业的含义,其中比较时兴的并且得到官方认可的是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
内容产业(contentindustry)这一提法是在1995年“西方七国信息会议”上首次出现的。次年欧盟《信息社会2000计划)(European Commission,Info2000)把内容产业定义为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其产品范围包括各种媒介的印刷品(书报杂志等)、电子出版物(联机数据库、音像服务、光盘服务和游戏软件等)和音像传播(影视、录像和广播等。1998年,经合组织《作为新增长产业的内容》专题报告(OECD,Content Asa New Growth Industry)把内容产业界定为“由主要生产内容的信息和娱乐业所提供的新型服务产业”,具体包括出版和印刷、音乐和电影、广播和影视传播等产业部门。该专题报告进一步把“内容”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旧媒体,也就是传统的视听和音乐内容,以“一对多”的形式由单一生产者向众多受众传播;另一类是新媒体,综合了数字文本、资料、视听内容等多媒体服务,通过数字化终端或互联网传送。根据以上所述,内容产业主要包括媒体内容及其服务产业和计算机内容及其服务产业两个板块。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又译为创造性产业。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这一定义后来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沿用。
经过比较可以发现,文化产业、内容产业与创意产业这三个概念虽然外延大致相同,但是内涵却大不相同。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更加强调其中的工业化复制和商业化推广方面,内容产业这个概念更加强调该类产品及其服务的特殊属性和区别特征,而创意产业这个名称则表明,这个产业不是在生产文化泡沫,不是进行文化产品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领域。澳大利亚政府直接将这个产业称为创造性内容产业(creativecontentindustry),认为从广义上讲,创造性内容产业包括能够产生著作权、专利和商标的所有产业,也就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所有产业。文化产业作为创造性产业,是需要很多部门,诸如文化部门、其他产业部门和地方政府机构协同参与其中的;商业机构、产业领域要提高素质,艺术起到重要作用。文化产业的创造性也使其他产业意识到,创造性是一切产业的生命所在。
20世纪后期,发达国家已把制造业视为低层次、低效益产业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随着传统制造业的衰落,以文化大国自居的英国开始意识到创意产业的重要性,着力推动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1997年5月,在布莱尔首相的直接推动下,英国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并于1998年和2001年分别两次发布研究报告,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根据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2001年发表的《创意产业专题报告))(Creative Industry Mapping Document),当年英国创意产业的产值约为1125亿英镑,占其GDP的5%,已超过任何制造业对GDP的贡献;2001年的出口值高达103亿英镑,且在1997~2001年间每年约有15%的高成长率,而同期英国所有产业的出口成长率平均只有4%。伦敦已将创意产业作为核心产业,市长肯-利文斯通更是认为创意产业将成为今后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英国政府力图推动英国经济转型升级,走向创意经济时代的同时,企图促进伦敦成为创意城市。为了改变英国在中国年青一代心目中古老、保守、传统的形象,促进中英两国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2003年4月以来,英国驻华使馆和英国文化协会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及重庆等地携手举办了“创意英国(ThinkUK)”活动。据悉,这是英国政府迄今为止在海外组织的最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涉及文化艺术、科技发明、商业贸易、教育、环境等各个方面,而其中文化艺术项目是最为丰富的,它的主题就是从商业、艺术、科技、教育等各方面塑造开放的、包罗万象的、充满创造性和革新精神的现代英国形象。
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IIPA)在《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1999年报告》中,详细叙述了包括电影、电视、家庭录像、商用软件、娱乐软件、图书、音乐和唱片在内的创意产业在经济上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和贸易所做的贡献。这份年度报告指出,1997年美国版权产业净产值为3484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3%。在1977--1997年问,核心版权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达到6.3%,而同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2.7%。在这20年间,美国版权产业就业人口翻了一番,达到380万人,占美国就业人口总数的2.9%,平均年增长率达到4.8%,而同期美国经济就业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1.6%。1997年美国版权产业从国外销售和出口中创利668.5亿美元,超过了包括农业、汽车、汽车配件和飞机制造在内的所有主要产业。据统计,到2001年,美国的核心版权产业为国民经济贡献了5351亿美元左右,约占国内总产值的5.24%。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于2001年6月提出了《创意经济计划:新英格兰创意经济投资蓝皮书》,纽约将城市精神确定为“高度的融合力、卓越的创造力、强大的竞争力、非凡的应变力”。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
澳大利亚政府自从1994年发布第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以来,就将创意产业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加以实施,并且成立了布里斯班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作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直接支持的国家级创意产业振兴机构,努力以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带动民间资本进入,实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孵化产业主体,主导产业发展。在澳大利亚,1999年创意产业已占GDP的3.3%,就业人数达34.5万人,占就业人口总数的3.7%。新加坡早在1998年就将创意产业定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出台了《创意新加坡》计划,又在2002年9月全面规划TN意产业的发展战略,称要树立“新亚洲创意中心”的声誉,要成为“一个文艺复兴城市”、“一个全球的文化和设计业的中心”、“一个全球的媒体中心”。
早在1998年7月,香港城市大学就成立了创意媒体学院。2002年9月,香港推出研究报告全面梳理了香港创意产业的现状。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曾经多次表示,要保持香港的竞争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必须走高增值路线。要提高增值力,就需要科技与创新意念。2002年9月5日,半官方机构香港贸易发展局公布了首份题为《香港的创意产业》的研究报告,概括介绍香港的创意产业,评估创意产业对香港经济的贡献。根据资料显示,直至2002年3月,香港创意产业聘用了超过9万人,占香港总就业人口的3.7%;创意产业在2000年的出口总值达100亿港元,占香港服务出口总额3.1%;同年,创意产业产值为250亿港元,约占香港本地产值的2%。该报告根据外国经验,认为教育与培训、出口推广、融资、数码融合程度及创意文化五项因素,有助于推动创意工业发展。2003年1月8日,董建华在第二届特区政府的首份《施政报告》中,着重提到了发展创意产业的内容,强调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文化艺术创意和商品生产的结合,其中包括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艺术品及古董市场、音乐、建筑、广告、数码娱乐、电脑软件开发、动画制作、时装及产品设计等行业。9月1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公布了委托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在过去一年所撰写的《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结果。这是香港特区政府首次发布的香港创意产业研究报告,研究涵盖了广告、建筑、艺术与古董及工艺品、设计、电影与录像、数码娱乐、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电子计算,以及电视与电台等11个创意产业门类,分析了这些创意产业对经济的重要性、就业情况、营运特色、强项和弱点、未来面对的挑战以及内地市场的重要性。9月24日,中央政策组又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创意香港”论坛,邀请世界著名创意产业专家为香港创意产业发展出谋献策。
为了展示澳门在创意产业方面的能力,推动“澳门创造”概念的发展,从而通过推动创意产业为澳门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2003年8月28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为澳门首家创意产业中心主持开幕仪式。澳门创意产业中心一方面将提供一系列具体技能及管理知识的培训,定期举办讲座以激励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并提高本地创造力的整体质素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致力于通过和世界同类机构的接触及其网站来推动澳门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在全世界的发展。创意产业中心的目标是成为澳门整个创意产业的一个交流平台,通过发布信息、提供网络等各种方式,帮助理顺创意、生产和销售之间的关系,努力将创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连成一体,强调创意更好、生产更好、销售更多并将创意产品销售到更大市场,从而在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该中心还在2003年10月23至26日第八届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上设置摊位,展示参展者的创意作品,并且举行一个专门的推介会,让投资者有机会见到本地的创意人才。第八届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还将10月25日定为“创意产业日”。
为了推动中英两国创意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由李嘉诚基金会赞助,伦敦当代艺术中心、香港当代文化中心合作举办的“创意都市”跨地域交流活动于2003年11月8日至13曰分别在伦敦、香港、北京、汕头展开。来自中英两国创意产业界的企业代表、研究人员、设计师、政府官员与大学师生们进行了对话与交流,产生了热烈的回响。伦敦当代艺术中心总监菲利浦-多德(PhilipDodd)11月13日在汕头大学举行的“创意都市——创意工业国际研讨会”上指出,“未来的文化趋势,就是城市之间的创意合作,而创意产业将形成无限的市场空间,创意产业将是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与此同时,日本人喊出了“独创力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口号,韩国人贴出了“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标语,美国人写出了“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格言。来自发达国家富有新意的令人惊叹的产品、营销、服务形成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许多世界著名企业都是创意高度发达的企业,许多世界著名企业家都是富有创意、推崇创意的企业家。索尼早就提出了“日日创新”的口号,当年世界第三大钢铁企业——韩国浦项制铁株式会社大门上的标语是“资源有限,创意无限”。曾经因为拯救克菜斯勒汽车公司而名噪一时的著名企业家亚柯卡的格言是“不创新,毋宁死”。当1992年微软超过通用的时候,《纽约时报》评论道,微软的唯一工厂资产是员工创造力。比尔盖茨则宣称“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