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中国(六)
分类: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新京报社编著
出 版 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42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80219474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新京报》独家推出跨年度366期系列报道精粹。六卷一部改革史,三十年一日从头阅。重温历史,见证足印。
……翻了一下案头的报纸,“日志中国”已出了几百期。一份报纸拿出如此多的篇幅、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做一个专题,在现今中国报业中也算凤毛麟角,更为难得的是,以我们的才疏学浅末学后进,操作这样一个敏感、复杂而重大的题材,竟还能赢得上下左右的一致首肯,殊为不易。为此要感谢本报采编人员的职业精神和团队意识,特别是新闻中心的主力编辑记者们……希望“日志中国”不仅能够有始有终,还能为读者留下难忘的回忆。
——新京报社社长、总编辑戴自更
《新京报》创刊于2003年11月11日。作为《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一份具有广泛影响的新型时政类城市日报,根植北京,面向全国,放眼全球。
《新京报》办报理念为“品质源于责任”,将媒体责任与新闻规律结合起来,以敏锐的视角、快速的反应、客观的报道、深厚的功力,持续推出重磅新闻和独立评沦,彰显法治与人文精神,推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文明。
《新京报》日均88版。报纸内容丰富多元,览尽时政、社会、国际、体育、经济、文化、娱乐、生活。创刊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多次被权威机构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媒体”、“中国最具成长潜力的媒体”、“中国最新锐报纸”、“中国最具新闻影响力的报纸”等,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内容简介
该系列图书内容是在《新京报》“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年度系列报道—30年日志中国”专栏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完成的。《日志中国》通过“全面解读+信息集成”和“漫画+老照片”的“小切口反映大事件”、“新视角揭密关键点”等独特视角,全方位记录、解构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30年风雨征程,内容既涉及中央领导的重大决策,又与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充满睿智的“新观察”评论、“旧报新读”的温故知新、反映时代特色的当年广为流行的观念、事物或现象并配以生动文字和手绘漫画的“那时流行”、摘录30年来当天发生的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的“一日30年”……以当今视角对当时思潮的一种全新解读,既真实还原了当年的事件与人物,又突出对今日中国之影响,信息量丰富,观点独特,角度新颖,恢宏大气,珍贵图片,再现史实,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
目录
序始于1978
12月7日
朦胧诗潮◎“朦眬诗”风行 1980年代重同“盛唐”
新观察:朦胧诗:早春二月轰响的泥泞
民间记忆:我很反感“朦胧诗”标签
那时流行:“师傅”
12月8日
克拉玛依人火◎克拉玛依大火14年不能忘却的纪念
新观察:纪念它是不让它重演
民间记忆:孩子没了,背上有个大脚印
那时流行:傻瓜相机
12月9日
中央领导集体学习◎中南海掌声迎学者
新观察:专业化决策的催化剂
温故知新:十名老人送“法”上门
那时流行:海魂衫
12月10日
联合国反腐公约◎反腐公约淡判 中国“咬紧”引渡问题
新观察:对反腐公约理解尚有误区
温故知新:中国承诺不处赖昌星死刑
那时流行:蹦极
12月11日
中国入世◎龙永图:入世谈判15年,先扫障碍再讲条件
新观察: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与世界的双赢
那时流行:闪客
12月12日
下岗再就业◎摆摊学艺当老板一个下岗女工的三级跳
新观察:以用工市场化抵消下岗隐形成本
那时流行:从头再来
12月13日
可口可乐进中国◎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只准卖给外国人”
新观察:商业改变中国
民间记忆:第一次喝可乐
那时流行:散装酒
12月14日
变性手术◎开始做变性手术时“下不了手像犯罪”
新观察:面对多元化不要吝啬你的宽容
那时流行:《新概念英语》
12月15日
中央工作会议◎1978中央工作会议中国命运的转折
新观察:改革开放得益于民主空气
温故知新:邓小平的讲话初稿未定标题
那时流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12月16日
审计风暴◎25年审计路不再是风暴而是透明
新观察:让“审计风暴”回归理性
民间记忆:李金华谈审计
那时流行:助动车
12月17日
托福考试◎托福考试将客观题带入中国高考
新观察:托福考试搭建了走进世界的语言平台
民间记忆:辗转弄来美元报名考托福
那时流行:“雅思”
12月18日
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时代
新观察:伟大转折的开始
12月19日
人片登陆◎引进首部大片,被指“洋买办”
新观察:引进大片显示开放的胸怀
民间记忆:50元看首映,不敢告诉家人
那时流行:悠悠球
12月20日
澳门回归◎周南:我们让澳门回归提前11天
新观察:澳门:返家游子初长成
那时流行:《七子之歌》
12月21日
韩琨事件◎韩琨“无罪”第二职业从此合法化
新观察:给人才“松绑”造福社会
民间记忆:报社给了我最强硬的支持
那时流行:过家家
12月22日
人民币变革◎第四套人民币面世百元大钞重现
新观察:货币变迁记录历史和情感
温故知新:发行百元钞有人担心票子“毛”了
那时流行:绕口令
……
后记不是告别的告别
书摘插图
“朦胧诗”风行80年代重回“盛唐”
1986年12月7日,成都“中国星星诗歌节”进入第二天。
一位诗人在场上演讲,台下有人高呼“诗人万岁”,全场响应。诗人们演讲结束,需要警察保护走出会场。人们在多个通道等着索要诗人签名,等着与诗人合影。
一次,舒婷根本无法走出会场,几个警察架着她,另几个警察在前边开道。到了接她的车门口,人们高呼着“舒婷,舒婷”的名字,伸出无数只藤蔓般的手臂,几乎把她挤到车底下去。还是警察硬把她塞进车里。
诗歌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以崭新的“朦胧诗”面貌,掀起滔天大潮。“朦胧诗”代表舒婷曾对媒体说:“那是诗歌的时代,现在就很难了。”
诗人时代的“舒筋活血丹”
舒婷本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在厦门长大。结束了几年插队劳动生活,1972年她返城后,进灯泡厂做了一名普通女工。如果没有1978年以后遍地开花的民间油印诗刊和小报,文学于她,也许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梦想。
1978年,诗刊《兰花圃》上刊登了舒婷的诗。那是福州马尾区文化馆一本油印的诗刊。在福建师范大学工作的评论家孙绍振看到后激动不已,“这正是我在1956年一直想写但却没有写出来的诗”。
孙绍振说,20世纪50年代他在北大读书时,就爱读阿拉贡、艾吕雅、洛尔伽、聂鲁达等现代派诗人的作品,因此初见舒婷的诗,并不觉晦涩难懂,相反,这样清新独特的诗句,使他感受到了艺术解放的强烈兴奋。
“我确信,一个新诗的时代终于来了。”孙绍振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