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临床神经病理学
分类: 图书,医学,精神病 心理病学,
作者: 郭玉璞,徐庆中 主编
出 版 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616印刷时间:开本: 大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9121900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编者从提高临床神经病理诊断技术水平出发,广泛收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研究资料、结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分20章详细介绍了脑和脊髓的剖检技术、神经病理学常用组织病理学技术、神经系统组织学和神经病理基础以及颅脑损伤,神经系统缺血缺氧和围生期脑损伤,脑血管病,神经系统肿瘤,神经系统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等感染,可传递性脑病,脱髓鞘疾病,痴呆,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神经元迁移障碍,神经系统发育畸形,癫痫,神经系统代谢性疾病,线粒体疾病,中毒及营养障碍性疾病,周围神经病,骨骼肌肌肉病等疾病的发病特点、分类或分型、临床表现、病理改变、诊断和鉴别诊断,并配有大量精美的神经病理组织学彩色插图。本书内容新颖、翔实,指导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适于神经病学相关研究人员、临床病理工作者、研究生及医学生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郭玉璞,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28年生于吉林九台,1952年于长春第三军医大学毕业,1953年8月就职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1981年7月至1984年6月赴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皇家佩思医院神经病理科、悉尼大学内科神经病学实验室从事神经病理、周围神经病理和肌肉病理研究工作。 历任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中华医学会20届、21届和22届理事,中华神经病学会委员,卫生部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副组长,国际神经病理学会会员。曾任《中华神经科杂志》总编辑,《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和《脑与神经疾病杂志》副总编辑,以及神经科多种杂志编委和顾问编委。 业务专长为临床神经病学、神经病理学、周围神经病理和肌病病理学。善于将神经病理基础知识与临床相结合,运厢现代技术开展周围神经活检和肌肉活检的临床病理诊断,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研究领域广泛,涉及脑血管病、遗传代谢病、脱髓鞘病、周围神经病、肌病、线粒体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病和运动神经元病等,已发表论文227篇。硕士研究生毕业4人,博士研究生毕业16人。 完成国家脑血管病“七五”、“八五”和“九五”攻关课题4项,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完成卫生部重大课题3项、教委博士点课题2项和中华医学基金会(CMS)课题1项。“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基础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和病理系列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假肥大肌营养不良(DMD)病理研究和DMD产前诊断和基因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劳卫所“氯丙烯中毒周围神经病理研究”获意大利“西比昂卡古利”(Sci pioneCaccuri)国际奖。此外,副主编的《现代内科学》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录
第1章 脑和脊髓的剖检技术
第2章 常用组织病理学技术
第3章 神经系统组织学和神经病理基础
第4章 颅脑损伤
第5章 神经系统缺血缺氧和围生期的神经病理改变
第6章 脑血管病
第7章 神经系统肿瘤
第8章 神经系统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
第9章 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性疾病
第10章 可传递性脑病
第11章 脱髓鞘疾病
第12章 痴呆
第13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第14章 神经元迁移障碍和神经系统发育畸形
第15章 癫痫
第16章 神经系统代谢性疾病
第17章 线粒体疾病
第18章 中毒及营养障碍性疾病
第19章 周围神经病病理
第20章 骨骼肌肉病理
书摘插图
第1章 脑和脊髓的剖检技术
在从事神经病理学研究时,脑和脊髓的解剖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病理解剖标本是研究神经病理学主要的资料来源之一,而神经病理解剖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所提供资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时甚至关系到能否得出正确的病理诊断。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神经病理解剖的技术工作。本章内容包括各种开颅取脑方法、脊髓标本的摘取检查、脑标本病理观察要点、各种切脑技术、脑标本组织取材技术和常规取材技术,以及脑、脊髓标本病理学描述和病理报告。
第一节 神经系统尸检标本的采取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最小功能单位是神经元,脑内的神经元种类多,分布广,且各司其职。因此,当神经系统发生病变时累及的部位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在行中枢神经系统解剖之前一定要仔细研究病况,初步了解可能的病变部位、累及范围及可能的死亡原因,以便在剖检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包括脑和脊髓。常规的脑、脊髓解剖技术已经广为应用,但有时要根据病例具体情况设计尸检方案。
一、常规取脑技术
尸体置仰卧位,后枕部垫一木枕,剖检者站在解剖台的头端,持手术刀从尸体右侧耳后乳突部开始至对侧乳突冠状切开头皮(如尸体头发较长,则在切头皮时,刀刺人头皮后刀刃向外将头皮挑开),将头皮分别向前、向后翻开,钝性游离,前至眉弓,后至枕骨粗隆以下。然后用刀横断两侧颞肌,用锯或电动石膏锯将颅骨穹隆部环形锯开,锯口前起自眉弓上1cm,向后下方走行,经颞骨鳞部,再稍向后上方至枕骨粗隆,为保证解剖后颅骨复位的稳定,锯线侧面观为以耳郭前缘颞骨为顶点150。左右的钝角(图1—1—1)。锯口深度掌握在颅骨厚度的2/3为宜。用骨凿在锯口处沿颅骨切线方向将颅骨凿开,清除创面碎骨,检查硬脑膜外有无出血。用手术刀将矢状窦自前向后剖开,检查矢状上窦内有无血栓等病变。将颅骨取下后检查颅骨穹隆有无骨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