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型单片机XC866原理及应用
分类: 图书,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体系结构,
作者: 蔡荣海,杨红宇,刘铁军编著
出 版 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1字数:版次: 1页数: 28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2108156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以原理介绍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介绍英飞凌公司的XC7866单片机的体系结构、指令系统、编程语言、软件开发环境等,对其片内各外围模块的功能和原理进行详尽的描述。主要内容包括:XC2866单片机的体系结构、存储器结构、电源复位和时钟管理、编程语言、并行端口、中断、串行通信单元、捕获/比较单元、AD转换单元等。在各功能单元相应章节末均给出针对该模块的程序设计范例,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以一个工程应用实例对XC866单片机各功能单元的设置步骤及编程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综合。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计算机、电子、自动化类专业单片机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广大从事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单片机的发展
1.2Infineon单片机的发展
1.2.1InfineonC500系列单片机
1.2.2 Infineon C800系列单片机
1.2.3 16位微控制器
1.2.4 32位TriCore体系结构
1.3单片机的特点及应用
1.3.1单片机的特点
1.3.2单片机的应用
习题
第2章单片机的系统结构
2.1 MCS.51
2.1.1MCS.51的内部结构
2.1.2总线时序
2.2XC866
2.2.1 XC866的CPU
2.2.2 XC866的外围结构
2.2.3 XC866的引脚配置
习题
第3章XC866的存储器结构
3.1程序存储器
3.1.1Boot ROM工作模式
3.2数据存储器
3.2.1内部数据存储器
3.2.2外部数据存储器
3.3特殊功能寄存器
3.3.1映射地址扩展
3.3.2分页地址扩展
3.4保护机制
3.4.1存储器保护策略
3.4.2位保护方案
习题
第4章 电源、复位和时钟管理
4.1 内嵌电压调节器的电源系统
4.2复位控制
4.2.1复位类型
4.2.2模块复位行为
4.2.3启动方案
4.3时钟系统
4.3.1时钟产生单元
4.3.2时钟源控制
4.3.3时钟管理
4.3.4片内或片外OSC的选择
习题
窘5章编程语言
5.1汇编语言介绍
5.1.1汇编语言格式
5.1.2汇编语言构成
5.1.3指令性命令
5.2C语言介绍
5.2.1C语言程序结构
5.2.2标识符和关键字
5.2.3数据类型
5.2.4常量和变量
5.2.5特殊功能寄存器的定义
5.2.6运算符、表达式及其规则
5.2.7C语言流程控制语句
5.2.8函数
5.2.9数组与指针
5.2.10C语言中的预处理命令
习题
第6章并行端口
6.1端口结构
6.1.1双向端口
6.1.2单向输入端口
6.2端口操作
6.2.1寄存器映射
6.2.2通用寄存器
6.2.3上拉/下拉器件寄存器
6.2.4其他输入功能
6.2.5其他输出功能
6.3端口其他功能
……
第7章中断系统
第8章定时器
第9章串行接口及串行通信技术
第10章捕获/比较单元(CCU6)
第11章A/D转换器
第12章软件调试环境及使用方法
第13章综合应用举例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1章引言
单片微型计算机(Single Chip Micro Computer,SCMC)又称为微控制器(Mirco Controllerunit,MCU),是微型计算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自从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单片机以体积小、功能全、可靠性高、控制功能强、性价比高等特点,在智能仪表、机电一体化、实时控制、家用电器、信息和通信产品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各行各业的改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1.1 单片机的发展
所谓单片机,就是将组成微机的各个部件: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I/O接口电路、定时器/计数器等,集成在一块电路芯片上,构成一个完整的微型计算机。单片机无论从功能上还是从形态上来说,都是作为控制领域的应用计算机而诞生的。它是典型的嵌入式系统,是嵌入式系统应用的最佳选择。
单片机的应用很广,发展速度也很快,其发展大致经历了4代历程:
第1代(1974—1976年):1974年12月,美国著名的仙童公司(Fairchild)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单片机F8。这款单片机受工艺和集成度的限制,采用双片形式,外接一块3851电路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微型计算机。这是单片机的初级阶段。
第2代(1976—1980年):为低性能单片机阶段。以Intel公司的MCS-48系列单片机为典型代表,单片机由一块芯片构成,具有CPU、并行I/O口、8位定时器、RAM及ROM,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单片机。但性能低、品种少,只能应用于比较简单的场合。
第3代(1980—1983年):8位单片机的成熟阶段,完善了外部总线,确立了单片机的基本控制功能。在这个阶段的单片机,都具有串行I/O口,且具有多级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为16位,片内的RAM和ROM容量也相对较大,寻址范围从4KB增加到了64KB。这一代单片机真正开创了单片机作为微控制器的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