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重构-现代批评学引论
分类: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张利群 著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8-1字数:版次: 1页数: 381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332887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批评面临着新的世纪。有人断言:20世纪是文学批评的世纪。21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呢?谁也无法断言。处于20世纪之末的文学批评,该以怎样的姿态跨人21世纪呢?面对着当前文学批评的翻新和困境,使人常常困惑不解:批评到底是处于热潮中还是低潮中?批评究竟应该具有人文精神还是科学精神?批评是走在创作前面引导创作还是落在创作后面紧跟创作?批评到底应该是具有先锋性还是大众性?为什么中国批评总走不出西方批评的怪圈又摆脱不了传统批评模式的困扰?为什么批评的理论与实践总是脱节?……从80年代的“批评热”到90年代的“批评学热”,不少有识之士都在不断探寻和追求能突破批评困惑的途径,都在不断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学批评学,建立真正属于跨世纪的文学批评和文学批评理论。
作者简介
张利群,汉族,湖北人,1952年生。1988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文艺学专业硕士生导师。著有《庄子美学》、《词学渊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目录
绪论 从困惑走向重构的现代批评和批评学
第一章 批评性质的界定
第二章 批评的起源
第三章 批评标准的反思和重建
第四章 批评功用的多维系统
第五章 批评主体的构成和建构
第六章 批评创作过程的创造性
第七章 批评思维的具象性和抽象性
第八章 批评方法的更新
第九章 中国传统批评方法定势
第十章 西方现代批评方法模式
第十一章 批评风格的个性标志
第十二章 批评文体的外壳形式
第十三章 批评氛围的营构
第十四章 批评共鸣中的交流
第十五章 批评意图的多重透视
第十六章 批评品位的优化
第十七章 批评距离的调节
第十八章 批评的差异性与普遍性
第十九章 批评在接受中创造
第二十章 批评心态的净化
第二十一章 批评机制的强化
第二十二章 批评的定位
第二十三章 文化转型中的批评转型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二章批评的起源
探溯文学批评的源头,不仅能追根溯源,奠定整个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基础,理清文学批评发展的脉络,而且还能探寻出文学批评形成发展的原因,找到文学批评特征形成的根据,从而把握文学批评发展趋向。
文学批评的起源与文学的起源一样也是一个发生、生成的过程,也呈现出复杂、矛盾、多元的状态,也有不同的、多样的产生形态。我拟从批评作为一种言说存在方式的起源、作为一种文体形式存在的起源和作为一种话语存在的起源等三个方面探讨批评的起源问题。
一、批评作为一种言说存在方式的起源
文学和批评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显然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也就是语言先于文字。因而作为一种言说存在方式的批评应先于作为一种文体存在方式的批评。实际上就是说,在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批评文章之前就应该有文学批评存在,或者说有文学批评活动的存在,有口头的文学批评形态存在。
这种作为言说存在方式的口头文学批评应该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显形的口头文学批评,即通过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的口头文学批评,我们现在还能从大量的上古典籍中看到的一些“圣人”、“先哲”、诸子百家的对文学的口头评论;另一个层面是隐形的口头文学批评,即无法在文字中、典籍中留下痕迹的,但事实上应该存在的,以口头言说形式或其他的形式存在的文学批评活动。从逻辑上讲,我们现今所能直接接触到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形式是文字化、书面语言化的,它应该是文学批评的结果和表征形式,并非完全表达文学批评活动本身。应该说文学批评活动先于这种文字化、书面语言化的批评结果。因此可以推想,文学批评的起源应该比如今看到的文字化、书面语言化的文学批评更早,隐形的口头言说批评比显形的口头言说批评更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