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比较 (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研究系列)
分类: 图书,经济,区域经济 ,
作者: 陈凯 主编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1字数:版次: 1页数: 35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0808337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同时,由于地区之间自然条件、社会资源、历史文化、地区经济政策等原因,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愈加突出,并引起了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
《区域经济比较》首先介绍了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比较研究的一般方法,然后按事物比较研究的逻辑顺序,对区域经济的形态、背景、阶段、结构和要素进行了由表及里的逐层深入分析,最后概括总结,作出区域经济综合评价与比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区域经济
第一节 区位理论
第二节 地域分工论
第三节 区域要素流动理论
第四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第五节 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理论
第二章 经济区域划分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经济区域划分的理论
第二节 经济区域划分的方法
第三章 区域差异比较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区域差异的理论
第二节 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方法
第三节 区域差异收敛性检验
第四章 经济形态比较
第一节 经济形态序列比较
第二节 经济形态性状比较
第五章 区域经济背景比较
第一节 区域经济地理环境差异比较
第二节 区域经济政策环境差异比较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比较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比较
第七章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的一般方法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绩效比较
第四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较
第五节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比较
第六节 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比较
第八章 区域经济要素比较
第一节 要素禀赋的区域差异比较
第二节 要素产出弹性比较
第三节 要素替代弹性
第九章 区域经济综合评价与比较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方法简介
第二节 层次分析法
第三节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第五节 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比较
第六节 区域竞争力比较
第七节 区域创新力比较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区域经济
第三节区域要素流动理论
三、技术要素的流动
除了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之外,技术知识和技术进步是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技术知识是体现在生产方法、组织形式和产品方面既定的存量,技术进步是技术知识存量的变动。新技术知识通过新的方法和组织形式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已有的产品、生产新的产品或提供新的服务。技术进步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发明阶段、创新阶段和扩散阶段。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新技术知识的形成、运用和推广,是其载体时空变动的过程。
如果技术进步是由各自区域内的发明与发明载体在区域之间的流动,以及在两个区域内新技术知识的运用(创新)和推广(扩散)所决定的,那么,发明在区域之间的流动取决于现有的联络交流系统,也就是说取决于来源区域发明者的输出意愿和目标区域潜在接受者的接受意愿,以及信息渠道的提供能力。发明并不是具有无限的可流动性,而是表现为存在障碍的有限流动模式。正是由于存在流动障碍,发明在初始空间分布不均衡,并不能通过区域之间的交流过程被完全消除。
在一个区域内现存的关于发明的知识,只是说明潜在的技术进步。只有被企业实际运用的那部分发明,才能说明区域内实际发生的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来说,关键的是率先运用了发明(创新)并将其在区域内普遍推广(扩散)。一个区域能否率先运用发明取决于所具有的知识存量、资本装备与资本结构、竞争强度与行业特有的景气状况、企业规模结构、部门结构与动力结构等。创新在区域内的普遍推广,也就是说被其他企业模仿和需求者接受,除了所提到的影响创新的因素之外,最关键的是联络交流过程的组织。由于影响创新和创新扩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必须看到,不仅是发明的形成,而且技术革新的率先实现和普遍推广,在各区域的分布都是存在差别的。技术进步在区域之间的不均衡分布是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创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散过程是研究的核心。
创新在时间上的扩散通常表现为S形,在初始阶段曲线缓慢上升,扩张阶段急剧上升,并在接近停滞阶段时逐渐达到最高点的边界。不同区域创新扩散S形轨迹起始点是不同的,这种差别既涉及扩散过程的速度,也涉及适应能力的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