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礼记导读

分类: 图书,自我实现/励志,礼仪,
作者: 曾亦,陈文嫣著
出 版 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38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783014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今本《礼记》指《小戴礼记》,有四十九篇。其中,《曲礼》、《檀弓》与《杂记》三篇各分上下,实际当为四十六篇。此四十六篇,一般认为出自孔子弟子及其后学之手,不过,有些篇被认为出自老庄之徒。无论如何,《礼记》四十六篇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亦非出自一时之作,乃战国至秦汉之际的礼家著述的汇集。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后,中华民族的历史开启了新的一页,民族复兴的伟大潮流势不可挡。但当西风拂面之时,媚外的思潮也暗流涌动。好莱坞大片被热捧,屈原、司马迁蜗居墙隅。莘莘学子们的托福、GRE高分令命题者咋舌,而浅显的文言文却译得啼笑皆非。长期以来忽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恶果日益显露。
马克思说,人民创造历史必须“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同样不能抛开传统文化遗产。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有凝聚力。凝聚力的基础是人民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根本来源于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明确认知。
值得欣慰的是,在精深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生生不已的变易之道,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概,民为邦本的政治哲学,正德、利用、厚生相统一的精神物质兼顾的文明观,等等,都是救治“现代病”的良药,开启今人智慧、滋养今人心灵的营养。
国学不腐更不会朽,它是清新而流动的活水,亘古常青,生机盎然。有鉴于此,我社组织学术界的一流专家,编辑了这套《国学大讲堂》。
本书系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多方面,分册导读,重点在“导”,力求用较短的篇幅,使广大读者对这些元典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既能发掘文化瑰宝,又可辨别、扫除障眼的糟粕。
本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学有专长的权威长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相信通过他们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阐释,广大读者会有多方面的收获。
作者简介
曾亦,1969年生,湖南新化人。1987年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政治学专业学士学位。1994年至2000年间,在复旦大学哲学系攻读中国哲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2000年,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任教至今。目前主要从事宋明理学、清代经学及社会理论的研究。主编有《经学、政治与现代中国》、《复旦社会学论坛》及《中国社会思想史读本》,发表学术论文三十篇。
目录
导言
一、《礼记》与《仪礼》、《周礼》
二、《礼记》一书之著述与结构
三、历代礼学与礼家
四、文质损益与亲亲、尊尊之并列——传统礼制之基本精神
五、古礼中的“三纲”原则及其阐释
注释
一、曲礼
二、檀弓
三、王制
四、礼运
五、礼器
六、郊特牲
七、内则
八、明堂位
九、丧服小记
十、大传
十一、学记
十二、乐记
十三、祭法
十四、祭义
十五、祭统
十六、经解
十七、哀公问
十八、坊记
十九、表记
二十、问丧
二十一、三年问
二十二、儒行
二十三、冠义
二十四、昏义
二十五、丧服四制
书摘插图
导言
一、《礼记》与《仪礼》、《周礼》
(一)三礼及其名谓
《说文》释“礼”字曰:“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盖礼与古人藉玉或酒祭祀神灵有关。古代记载礼的典籍有“三礼”。“三礼”指《仪礼》、《周礼》与《礼记》,其名始自东汉末年,郑玄注《仪礼》、《周礼》、《礼记》,并著《三礼目录》,因有“三礼”之名。
西汉武帝时,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至汉宣帝时有后仓,弟子戴德、戴圣、庆普三人传其学,立于学宫。
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史记儒林列传》)
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迄孝宣世,后仓最明。
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汉书艺文志》)“士礼”之名,盖以大戴《仪礼》篇目首九篇为士礼,故得称《士礼》。今《仪礼》十七篇,除士礼外,尚有大夫礼及诸侯之礼。其时又有《明堂阴阳》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一篇,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汉书艺文志》以为“虽不能备,犹愈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