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书法家评述

分类: 图书,传记,艺术家/建筑设计,
作者: 王世国 著
出 版 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 520000版次: 2页数: 382印刷时间: 2008/11/01开本: 16开印次: 3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4067222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中国书法是一座宏伟而精美的大厦,一座象征着华夏文化的巍峨建筑。
中国历代书法家是这座建筑的支柱 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才情,他们的创作风格,他们所蕴涵的浓厚汉文化精神,托举着这座大厦,使这座大厦经受数千年风雨雷电,历久弥新。
《中国历代书法家评述》系统评说历代书法家,自魏晋始,顺流而下,撮取巨擘精英,状写他们的生活脚印和艺术脚印。而他们各自作为中国书法发展的脚印,又使本书建构了史的脉络。
中国历代书法家评述》评书述人兼而有之。除了从美学角度分析书家风格之外,书中还勾勒了书家的人生道路及其对书家风格的陶铸影响,如写颜书的端庄严整、雄浑朴实,是颜鲁公刚直不阿、正色立朝的投影,如评柳书的严峻挺拔,也写了柳谏议的大胆进谏、忠言匡益。如析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结合作者被贬谪的复杂情感去透视那个黑白浓淡的笔墨天地。如探王铎的怪力乱神、随笔赋形之奇异世界,则从他的坐罹末世、落寞孤愤入手,去理解一个得不到世俗认同的反传统、非理性的艺术精灵
《中国历代书法家评述》还有许多关于书家作品“本文”之外的笔墨如写狂草的兴起“是盛唐高扬自我的浪漫精神造成的结果”,写清代金石篆隶的并行及板桥“六分半书”的个性张扬,是对帖学的反拨,尽管这种探寻落墨不多,却将历代书法家置于中国文化的大系统中,并画龙点睛式地将历代书法家绾结成一个整体,汇成了一浪接一浪的中国书法艺术长河。
目录
再版序言(陈初生)
初版序言(迟轲)
绪论
一、神奇独特的书法艺术
二、多彩多姿的汉字书体
三、功不可没的秦汉书法家
第一章 魏晋书法家
第一节 钟繇
一、身处乱世,一代英杰
二、精思学书,创制楷体
三、高古纯朴,大巧若拙
四、井沉起伏,与时相推
第二节 王羲之
一、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二、临池学书,大器晚成
三、博精群法,美誉“书圣”
四、醉书“兰亭”,天下第一
五、以意论书,字为心迹
六、百代典范,千古流芳
第三节 王献之
一、少有盛名,高迈不羁
二、幼学父书,后师钟张
三、改变制度,别创其法
四、并称“二王”,各得千秋
第二章 唐五代书法家
第一节 欧阳询
一、大难不死,官高名重
二、南北兼容,博采众长
三、八体尽能,笔力险劲
四、戈戟森然,秀骨清相
五、精研结体,建立法則
六、因时而变,褒贬不一
第二节 虞世南
一、一代名臣,人伦准的
二、初师智永,终法“二王”
三、气秀色润,意和笔调
四、简述书旨,详论笔髓
第三节 褚遂良
一、大起大落,仕途艰险
二、服膺虞监,祖述右军
三、美人婵娟,不胜罗绮
四、研习王书,别创褚体
第四节 李邕
一、坎坷仕途,屡遭贬斥
二、摆脱旧习,笔力一新
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
四、笔势雄健,奇伟倜傥
五、似我者俗,学我者死
第五节 张旭
一、草书圣手,酒中仙人
二、张颠不癫,心藏风云
三、追踪张芝,革故鼎新
四、挥毫落纸,云烟缭绕
五、后启来者,一代宗师
第六节 颜真卿
一、忠臣义士,正色立朝
二、概括古今,乃集大成
三、笔迹广布,老而弥精
四、刚健雄浑,大气磅礴
五、信乎自然,动有姿态
六、走向世俗,常留民间
第七节 怀素
一、幼而事佛,颇好笔翰
二、以狂继癫,谁曰不可
三、张妙于肥,素妙于瘦
四、运笔纵横,神采动荡
第八节 柳公权
一、以书致仕,历经七朝
二、名重当朝.书传外夷
三、严峻挺拔,精练遒劲
第九节 杨凝式
一、弗与世网,优游卒岁
二、箕踞顾视,似若发狂
三、风格多样,面目不同
四、不衫不履,奇古跌宕
五、由唐入宋,一大枢纽
第三章 宋代书法家
第一节 蔡襄
一、奋躬当朝,谠言正色
二、由近及远,循序渐进
三、笔带春韶,玉润兰馨
四、独步当世,颇自珍惜
第二节 苏轼
一、辗转外郡,历尽沉浮
……
第四章 元代书法家
第五章 明代书法家
第六章 清代书法家
余论
再版后记
图录
书法家及主题索引
书摘插图
第一章 魏晋书法家
第一节 钟繇
魏、蜀、吴三分天下,而整个文化发展实以魏国为主。就书法而言,蜀国汲汲于保国和恢复中原,无暇重视文墨。吴国偏安东南,书法一上除了张弘、苏建等有些名气之外,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皇象(生卒年不详,广陵江都人)。他的书法笔势沉着痛快,精深奇崛,受到南朝羊欣、清朝包世臣等书评家的高度评价。传说,著名的《天发神谶碑》和《松江本急就章》就是他的作品。不过,书法艺术还是以魏国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魏武帝曹操就非常喜爱书法,水平很高。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武帝尤工草,雄逸绝伦。”在他的倡导和汉代书法余风的影响下,魏国出现了梁鹄、邯郸淳、卫觊、韦诞、钟繇等许多著名书法家,其中钟繇成就最高。
一、身处乱世,一代英杰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因他在魏明帝时官职升迁为太傅,故后人又称他为“钟太傅”。他的曾祖父钟皓,“温良笃慎,博学诗律,教授门生千有余人,为郡功曹”,祖父钟迪,因东汉恒帝时“党锢”事件的牵连,终身不仕。
汉代朝廷选拔人才,曾有一个诏察举荐贤良的制度,东汉以举荐孝廉(有孝心的人)为盛。当时,颍川太守阴修举荐钟繇为孝廉,并任命他为尚书郎,继为阳陵县令。钟繇因病辞官。后来,他又被三府征召,任命为廷尉正、黄门侍郎。这时,李催、郭汜等在长安发动叛乱,与关东断绝联系。兼任兖州牧的曹操,派遣王必来传送天子的命令。李催、郭汜本来打算扣留使者,后来听从了钟繇的劝说,对曹操厚加报答。这样,曹操之意得到通达。曹操得知此事,加之过去常听荀或的称赞,便十分看重钟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