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手记

分类: 图书,家庭教育,家教方法,
作者: 肖复兴 著
出 版 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 249000版次: 1页数: 365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4067211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每一个父亲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方法和孩子碰撞和交流,乃至矛盾和冲突,随手写下属于自己的父亲手记,也许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雪泥鸿爪,我们用笔记录下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深深浅浅的脚印,这会是刻在我们和孩子生命中的有意思的一道道年轮。有一天,孩子会翻开的,看时光倒流,昔日重现。
这是一部融合了心血和爱、呈现方法和毅力的作品。一个记录孩子成长历程的纪念,一本所有父母与子女可以共同续写的书。 这是最奇特的一本书,因为它不是刻意写出的,而是像一棵小树,伴随孩子一起长大。从孩子几岁开始,一直到孩子的现在,是作者随手记录下来的滴滴答答,其中有相互的交流,有彼此的倾听,有一起的游玩和学习,当然,也有所有父子之间的矛盾与争执,甚至激烈的争吵。它是作为一个父亲的名副其实的一本手记。它和孩子一起长大,和日子一起长大。
作者简介
肖复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到北大荒插队6年,当过大中小学的教师10年。曾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现担纲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百部。近著有《肖复兴散文画作选》两卷、《我的人生笔记》、《蓝调城南》、《八大胡同捌章》、《春天去看肖邦》等。曾经获得过全国以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忆秦娥》获第三届老舍文学奖。
目录
呱呱坠地
鸡蛋哪儿去了
夏天的选择
好奇心伴孩子长大
三角与圆
取消“保留节目”
第一次给儿子写信
孩子与小动物
小白鼠风波
孩子的誓言
迟到
沙土上的魔术
荔枝树
玩具
自己的小天地
分床而睡
闯祸的“挤狗屎”
散步
学画纪事
看牙记
无法原谅
雨滴淅沥
什么东西打破才能用
画着莫扎特的贺年卡
推上无轨电车
紫罗兰
地久天长
绿叶书签
七个不简单的音符
雪没有错
不要失去情趣
孤独的三轮车
中队符号
转学之后
方寸之间
地图前的游戏
生日
节日
节日之夜
圣诞天使
童言无忌
蔡东潘与刺猬
生日礼物
乒乓之恋
听歌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
心爱的铅笔盒
阿里山面包门
生死之间
花边饺
眼镜的偶然
披长发的修车人
骗人,
秘密行动
中学之门
选举班长
最后一个儿童节
春节聚会
拥你入睡
儿子买书
第一次打的
聪明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
百忍成金
西北之行
一票之差
纸的生命
牛皮鱼
吹着口哨走过来
占有欲
半途而废
有这样两个地方
永远的校园
愤怒的衬衣
舍得用板子
家庭忌语
土城公园
YES和NO
刻进年轮的感情
动物园回忆
儿子的作业
荞麦皮枕头
蒙德里安玻璃杯
搬家记
日子留下的痕迹——代后记
书摘插图
呱呱坠地
我们要孩子比较晚。因为包括马拉松的恋爱和结婚之后两地分居,生活一直处于动荡的状态,自己的生活还飘摇不定没有保证,哪儿敢要个孩子给自己拴上个累赘?
我的儿子出生是在1979年。那一年,我三十二岁,他妈妈二十九岁。
1978年,他妈妈刚刚大学毕业,我接着考上了大学。不管怎么说,生活总算稍稍稳定了下来并有了盼头。也就是在那时候,我开始了写作生涯。有一篇报告文学,给当时的几家杂志投稿都被退了回来,已经丧失了希望的时候,忽然接到了南京《雨花》杂志的主编顾尔镡先生的电报,要我到南京去修改这篇报告文学。1979年的夏天,我利用大一的暑假赶往南京。那将是我发表的第一篇报告文学,那也是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后第一次出门远游,兴奋和新奇,让憋屈的心像是一张揉皱的纸一下子被风吹得平整整地展开,叠成了一个纸鸢在空中畅快地飞翔。在火炉一般的南修改了文章之后,我兴致勃勃地到马鞍山、芜湖、巢湖玩了一圈,然后从南京回北京乘火车路过泰山,又下车一口气爬上泰山的山顶。我不知道那时小铁正在他妈妈的肚子里早就不耐烦地闹腾呢。
我在天津下了火车,那时,他妈大学毕业分配在天津工作。因为改稿和路上游玩耽误的时间很多,开学的日子就在眼前了。我在天津不敢久留,到后第三天,便准备赶回北去上课了。真巧,这一天,小铁呱呱坠地了。他比预产期提前了二十一天,急不可耐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那一天上午,我要到火车站去时,他妈妈忽然感到不好,我赶紧送她来到医院,立刻便被送进产房。整整一个上午,由于缺氧,肚子里的孩子和妈妈一起在痛苦地折腾,不知孩子是什么感觉,只见他妈妈疼得不时地叫唤,惊得我在医院的走廊里坐立不安。
一位女医生最后从产房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张不住颤动的纸,走到我的身边,让我在那张纸上签字。我看了看纸上的说明,是要保大人还是保孩子。我说当然是要保大人了,医生说那孩子可就生死不保了,作为产妇的家属,必须要在上面签字。二十一年过去了,小铁已经平平安安长大成人,那个女医生的话“孩子可就生死不保了”我总也忘不了,耶是一个小小的生命呀,她却说得那么冷漠,好像在说一个西瓜的生熟不保那么简单,而我那么老实听话地签下了自己拘名字,竟然置生死于不顾,完全把孩子放在了一边。
整整一上午,我在医院弥漫着来苏水味儿的走廊里如坐针毡。产房只隔着一扇门,却像隔着一道鬼门关似的,给我一种生死未卜的恐惧和期待。不时会传来产妇的号叫,也有婴儿的啼哭声从门里面荡漾出来,每一种声音都让我有撕心裂肺的感觉。
我以后曾不知多少次对小铁说,你出生得竞这样难。
一直到下午两点多一点儿的时候,医生出来了,告诉我母子平安,是个男孩,6斤8两。但孩子出生时由于缺氧没有哭出声,是医生打了他几下屁股才勉强哭出了微弱的声音。
儿子一生下来,就被送到了保温室。一连几天过去了,他还在保温室里被监护着,问医生还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出来,医生也没有把握准确地说出个日子。开学的日期已过,我不能再久留,只好和还没有见过面的儿子分别。医生很理解我的心情,破例允许我到保温室里看一眼孩子。当医生从一个个抽屉一样的保温箱里把孩子抱出给我看时,说了一句:“眉眼挺周正的。”我那时看不出他的眉眼有什么周正不周正,只觉得他很小很小,就像一个暖水瓶大,一双大眼睛不知在望着什么地方,小小的胳臂上正打着吊针,忽然让我的心里涌出很疼的感觉。如果这时医生再让我在“保大人还是保孩子”或“孩子生死不保”的纸上签字,我是不会那么轻易就签字了。
那一瞬间的印象,恍若昨天,像电影里切换的镜头一样,像暖水瓶一样大的孩子一下子就长大了。
他妈比他还要早就出了医院。而他在那个保温箱整整呆了12天。不知在那个白天白晃晃、夜晚黑洞洞的箱子里面究竟是一种什么滋味?
等我再见到孩子的时候,他躺在家里的床上,已经比在保温箱里大了许多,一双大眼睛很明亮地扑闪着,只是不看我,而望着天花板,不知那上面有什么有趣的东西值得那么盯住了死死地看。
再一次到天津见到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他扶着床边慢慢在蹭,正在学走步。那时他和床差不多高,睁大眼睛望着我,任凭他妈妈和屋子里其他人告诉他,这是你爸爸,使劲地让他叫爸爸,可他就是咬紧牙一言不发,我和他彼此都是那样的陌生。
小铁说话比别的孩子都要晚得多。但他一学会说话,小嘴巴啦巴啦就说个不停。好像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和我一下子就亲近起来,分别再长的时间,也不会显得陌生,只要一见到我,他会迫不及待地扑人我的怀里,向我说着分别之后他认为所有记得起来的有趣的事情,以至每一次的分别都变得难舍难分。总也忘不了那一次送他和他妈妈上火车,;他拉着我说这说那,不让我下车,火车就要开了,我只好骗一他说下车给他买冰糕,才在火车启动前匆匆跳下车。我不知道车开以后,他再没有等到冰糕和爸爸,一个小孩子会怎样承受这样的打击,我只知道这是让我第一次感到来自血缘的亲情是那样的浓烈,是其他任何感情都无法替代的,它就像
同一棵树上的两片树叶、两颗果子,即使风不吹树不摇彼此没有任何声音,但血脉里流淌的是同一旋律,在相互心中呼应着共同的回声。
也许,只有有了孩子,一个人才成为了完整的人,才会体会得到做父母的感情而使得感情复杂和丰富起来。孩子会让我们和他一起在感情的天地里重新滋润、共同成长。我想这就是有孩子的人和没有孩子的人最大的不同,就像有星星的夜空和没有星星的夜空,虽然都属于夜晚,含义却是绝对的不一样。在有了小铁的日子里,我们一家有过四年两地分居的艰苦光景。那些艰辛漫长的日子因有了孩子而过得滋味异乎寻常起来。无论离开这座城市多么的遥远,只要一想起孩子,便显得格外近,好像近在咫尺,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如果分别的时间很长,只要一踏回到这座城市的土地,就会有一种浓郁的亲情扑面而来,那片西天正在燃烧的晚霞或是缀满星星的夜空下面,一下子好像都是那样的亲切而熟悉,总会觉得就在哪朵晚霞中或在哪颗星星下,站着的是孩子,正在等你归来。
鸡蛋哪儿去了
小铁小时候就瘦,好像吃什么都不长肉,带他到医院检查过,医生说没什么病,很随便地问他喜欢吃什么东西不喜欢吃什么东西,小孩子哪里知道这是医生在“诱敌深入”呢!那时,他还没有上学,以为是幼儿园的阿姨在逗他玩呢,马上回答他最不爱吃的是鸡蛋。这一点没有错,鸡蛋是他的深仇大恨,每次吃鸡蛋跟吃药一样的难。真是不知道为什么别的孩子挺爱吃的鸡蛋,一到他嘴里死说活说就是咽不下去。
医生最后对我和他妈说,这孩子吃饭挑食影响发育,要给他加强营养,还得想办法让他吃鸡蛋。然后,医生转过身来对他重复说:“鸡蛋还是要坚持吃,不吃你没有营养怎么长身体呀,你说对不对?”既然是医生发话了,他不能不听,很听话地点点头。小孩子在外面都像横像样,乖仔一个。
我和他妈乘胜追击再敲打一下:“听见没有,得听医生的活,回家吃鸡蛋。”
他只好又点点头。
有了医生的话和他的点头,我和他妈妈得胜回朝。想想以前应该怪我们自己,每次让小铁吃鸡蛋时都是我们开始嚷嚷的强硬,必须得吃、不吃不行等等之类,嚷嚷到最后看他吃药般难咽,心一软便没坚持下去。凡是孩子身上没有坚持的东西,都可以在家长身上找到毛病。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一般都是这样拉锯似的,就看家长能不能坚持到底。坚持了,孩子就没辙了;没坚持,孩子就有空可钻。没坚持下来的东西便像是软壳的蛋,到以后长大了也难以把壳变硬。
心里有了底,这回说下大天来也得让小铁把鸡蛋坚持吃下去。第二天早晨的早餐就给他煮了一个鸡蛋,对他说咱们一也不多吃,每天就吃一个鸡蛋,只要坚持每天一个鸡蛋,你就会慢慢地长胖长壮。
每天早晨,他望着这个鸡蛋,像望着一个冤家一样,就是不肯伸手拿。
我先是晓之以理:“昨天医生不是说了吗,要你吃鸡蛋才会有营养,才会长身体!怎么才一天就忘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