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故我在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美学,
作者: 潘知常 著
出 版 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28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1003980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潘知常美学论文集《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是继新世纪以来的《生命美学论稿》、《王国维:独上高楼》、《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红楼梦〉为什么这样红——潘知常导读〈红楼梦〉》之后推出的又一本新著,也是对于前面这四本书的美学探索的深化,代表了作者在新世纪的主要思考。
本书系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的美学文选,由10篇组成,从各方面阐述了作者心目中的“生命美学”。包括:为爱作证、生命的悲悯、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为信仰而绝望等。
书中最精彩的一句话是:我们可以拒绝宗教,但却不能拒绝宗教精神;我们可以拒绝信教,但却不能拒绝信仰;我们可以拒绝神,但却不能拒绝神性。
作者简介
潘知常,湖南醴陵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博士生导师、教授,传播学方向学术带头人,传播学方向硕士导师,传播与文化方向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学位委员会聘任的文学新闻学科组评审专家。先后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青年美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政协顾问以及《美学与艺术学研究》副主编、《新闻传播论坛》编委、《现代城市研究》编委等。长期以来在传媒批判理论、媒介文化、美学与艺术研究、影视批评、媒介与广告策划等方面有突出的成绩。 主要研究成果:专著《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传播批判理论》、《反美学》、《美学的边缘》、《诗与思的对话》、《生命美学论稿》、《众妙之门》等十五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目录
前言 美学新千年的朝圣之路
为爱作证——从信仰维度看美学的终极关怀
文学的理由:我爱故我在
生命的悲悯:奥斯维辛之后不写诗是野蛮的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中西文化传统中的“宽恕”
为信仰而绝望,为爱而痛苦:美学新千年的追问
“以美育代宗教”:美学中国的百年迷途
失败的鲁迅与鲁迅的失败
林昭、海子与美学的新千年
爱的审判——帕斯捷尔纳克与他的《日瓦戈医生》
“我的爱永没有改变”—— 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看中国的《夜宴》
书摘插图
为爱作证——从信仰维度看美学的终极关怀
一、“我审美故我在!”
大自然的鼓励
下面,我从李清照的“绿肥红瘦”转到讲座的正式内容。
在人类世界里,爱美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一个人可以不爱善,我们说这个人是个坏人;一个人可以不爱真,我们说这个人是个伪君子;但是有史以来却很少见到不爱美的人一一尽管他爱的那个美可能根本就不是美。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二战中,当时的一个德国法西斯军官一边烧杀犹太人,一边还放着优美的音乐。那也就是说,这个人他并不爱善,但是他却还爱美。我想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道理:一个是“爱美之心,人才有之”,即爱美之心是人和动物的区别。这是从人的发展的纵向角度看。然后,从人和人的共同性的角度即从横向的角度来说,叫“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爱美之心,人才有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是,这个只有人才爱而且只要是人就会去爱的“美”究竟又是什么呢?
为了大家容易理解。我们不妨从“快感”开始谈。
快感是什么?我们所理解的快感,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叫做:趋利避害,趋生避死。快感推动着你,凡是对生有利的,它用“快”(乐)来满足你;凡是对利益有利的,它用“快”(乐)来满足你;凡是有害的,凡是趋死的东西,它用“不快”来刺激你,然后你就会躲避,你就不会再去追求。
快感的第二层含义,是对于冒险、创新、进化、牺牲、奉献的鼓励。比较一下,不难发现,植物没有快感,而动物却有。就好像人有美感,动物却没有一样。那为什么大自然从植物进化到动物就要增加一个快感呢?就是要鼓励动物去冒险,鼓励动物去选择。所以,动物的快感之所以出现,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它去追求它本来不敢追求的东西。大自然的进化就是这样,物竞天择,它只选择那种敢冒险的、那种觉得冒险才痛快的动物。结果,慢慢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快感鼓励的功能,对于动物而言,某些追求、某些冒险的结果很可能是死,但是它有快乐,动物就宁肯为一“快”而丧生,这才是动物的快感的最根本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