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勘探开发清洁生产

分类: 图书,工业技术,石油、天然气工业,
作者: 邓皓 主编
出 版 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 246000版次: 1页数: 159印刷时间: 2008/05/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216547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石油工业推行清洁生产的意义、内容和目标,详细介绍了石油勘探开发全过程的污染物主要产生源、过程分布及控制技术,以及清洁生产审核程序及其案例。
本书适合环保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目录
第一章 清洁生产概述
第一节 清洁生产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清洁生产概念
第三节 石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意义
第四节 清洁生产与HsE管理体系
第五节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第六节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
第七节 清洁生产进展
第八节 开展清洁生产的切入点
第二章 石油勘探开发主要生产过程及污染源分布
第一节 石油勘探开发环境污染
第二节 石油勘探开发过程污染源分析及控制
第三章 清洁生产审核
第一节 清洁生产审核原理和方法
第二节 石油勘探开发清洁生产审核步骤
第四章 石油勘探开发清洁生产案例
第一节 某采油厂的清洁生产审核
第二节 某井下大修队清洁生产审核
第三节 某油气集输公司的清洁生产审核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附录3 《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
附录4 年贴现值系数表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清洁生产概述
第一节 清洁生产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日益稀缺,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大大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面对出现的问题,人们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对生产过程末端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进行处理,以减少其排放量,减少对环境的危害,这就是所谓的“末端治理”。中国是人口众多、而资源又不甚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常常以减少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在实践中愈来愈显现出它不能有效保护环境的缺陷。末端治理作为传统生产过程的延长,不仅需要投入昂贵的设备费用、惊人的维护开支和高额的最终处理费用,而且本身还要消耗大量资源、能源,特别是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末端治理方式还会产生二次污染,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污染,而只是污染物在不同介质之间的转移。末端治理方式也使资源和能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一些本来可以回收利用的原材料变成了废物排人环境,继续对人类和环境产生影响和威胁。
据美国环保署(EPA)统计,美国用于空气、水和土壤等环境介质污染控制总费用(包括投资和运行费),1972年为260亿美元(占GNP的1%),1987年猛增至850亿美元,20世纪80年代末达到1200亿美元(占GNP的2.8%)。如杜邦公司每磅废物的处理费用以每年20%~30%的速率增加,焚烧一桶危险废物可能要花费300~1500美元:即使如此之高的经济代价仍未能达到预期的污染控制目标,末端处理在经济上已不堪重负。发达国家通过治理污染的实践,逐步认识到防治工业污染不能只依靠治理排污口(末端)的污染,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必须“预防为主”,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实行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
20世纪90年代前后,发达国家相继尝试运用如“废物最小化”、“污染预防”、“无废技术”、“源削减”、“零排放技术”等方法和措施,来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削减污染物以减轻对环境和公众的危害。这些实践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人们认识到将环境保护渗透结合到生产过程中,从污染产生的源头进行预防的深远意义。在总结工业污染防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9年提出了名为“清洁生产”的战略和推广计划,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联合国发展规划署(UNDP)的共同努力下,清洁生产正式走上了国际化的推行道路。
清洁生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许多国家和组织的积极推进和实践,其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可取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它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