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形态与文化表征:川渝方言影视剧研究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历史形态与文化表征:川渝方言影视剧研究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艺术,影视艺术,影视理论,

作者: 田义贵著

出 版 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1字数:版次: 1页数: 226印刷时间: 2009/0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1127390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以川渝方言影视剧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发展脉络,分析其文化表征,不仅简要回顾了川渝方言影视剧的发展历史,还以本土文化为核心,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四种表征因素(方言、“麻辣烫”、民俗和川剧),论析了蕴藏于川渝方言影视剧中的本土文化。

本书将方言影视剧置于大众文化的特定语境下,提出了其创作中如何“征服”观众、如何把握题材走势、如何对待“俗”化等问题。

作者简介

田义贵,西南大学教授。1989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01年获西南师大电影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四川大学文化与传媒博士学位。近年来在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要从事电影学、电视传媒和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目录

导论方言影视剧与本土文化表征

上编 川渝方言影视剧的历史形态

第一章滥觞:《抓壮丁》的经典神话

一、《抓壮丁》的创作过程

二、《抓壮丁》的演出情况

三、《抓壮丁》的延伸效应

第二章接续与探索:从《人与人不同》到《重庆掌故》

一、实景拍摄:从改编方式到原创方式的过渡

二、在继承中嬗变的喜剧风格:从讽刺喜剧到轻喜剧的过渡

三、地域文化差异:从“蜀人崇文、巴人尚武”看方言剧“火种”的接续

第三章第一次高峰:《凌汤圆》和《死水微澜》——同源共根的两枝奇葩

一、历史题材的选择

二、方言魅力的发掘

三、地域风情的展现

四、川剧精神的融注

第四章第二次高峰:艺术样式的拓展

一、“川渝化”的束一德:从《傻儿师长》到《山城棒棒军》

二、方言电影的魅力:《百万彩票》和《麻将棒棒手》

三、让收视率说话:《雾都夜话》和《天府龙门阵》

四、执著于“改编”的马功伟:从《在其香居茶馆里》到《变脸》

第五章第三次高峰:大潮与喧嚣

一、大潮

二、喧嚣

下编 川渝方言影视剧的文化表征

第六章显层表征之一:魅力无穷的川渝方言

第七章显层表征之二:异彩纷呈的“麻辣烫”

第八章深层表征之一:独具特色的巴蜀民俗

第九章深层表征之二:源远流长的川剧文化

余论作为大众文化文本的方言影视剧

附录川渝方言影视剧目录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滥觞:《抓壮丁》的经典神话

滥觞期是以1963年电影《抓壮丁》的诞生为标志的。在川渝两地从事方言剧创作的人,谁都得承认1960年代的《抓壮丁》是方言影视剧的开山之作,也是经典之作。该剧根据同名话剧改编而成,由陈戈、沈剡导演,八一电影制片厂1963年12月摄制完成。

以下我们从创作、演出、延伸三个方面来论述其“经典神话”是如何形成的。

一、《抓壮丁》的创作过程

《抓壮丁》的原创者是“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该队在抗日战争初期成立于1938年从武汉撤回四川农村继续做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他们看到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大后方利用抓壮丁的机会到处敲诈勒索的种种劣迹,根据当时的一个宣传识字剧本《睁眼瞎子》改编成幕表式剧本《二千元》,这便是《抓壮丁》的雏形——关于“不识字遭骗”的情节在后来的历次改编中仍然保留了下来,不过这一原有的故事内核已被置换过了,它被“揭露和讽刺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思想主题所取代。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