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悟(增订本)

分类: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刘再复 著
出 版 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 287000版次: 1页数: 348印刷时间: 2009/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0803034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我读《红楼箩》和渎其他协不同,完全没有研究意识,也没有著述意识,只是喜欢阅读而已。阅读时倘若能领悟到其中一些深长意味,就高兴。读《红楼梦》完全是出自心灵生活的需要,我把《红楼梦》作为审美对象,特别足作为生命感悟和精神开掘的对象。
我终于明白中国文学乃至文化最大的宝藏就在《红楼梦》中,这里不仅有最丰富的人性宝藏、艺术宅藏,还有最丰富的思想宝藏、哲学宝藏。
所以我才冒昧地称“悟”为第三种阅读形态,并给拙著命名为《红楼梦悟》,与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辨》作一对应。
——刘再复
内容简介
《红楼梦》是“生命大书”、“心灵大书”,是“一个无比广阔瑰丽的大梦”,而梦可悟证,但难以实证,更难考证。因此,作者采取了“红楼梦论”、“红楼梦辨”之外的第三种形态“红楼梦悟”来阅读《红楼梦》,和读者一起来挖掘这部中国最丰富的“人性宝藏、艺术宝藏”、“思想宝藏、哲学宝藏”。
作者简介
刘再复,1941年生于福建南安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研究所所长。1989年旅居美国,现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客座研究员、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名誉教授、台湾东海大学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鲁迅美学思想论稿》、《性格组合论》、《传统与中国人》、《放逐诸神》、《罪与文学》、《现代文学诸子论》、《人论25种》及《漂泊手记》九卷等。
目录
不为点缀而为自救的讲述——“红楼四书”总序
自序(一)以悟法读悟书
自序(二)尝试《红楼梦》阅读的第三种形态
第一辑 《红楼梦》悟
小引
上篇(写于一九九五——二○○四年)
中篇(写于二○○五年)
下篇(写于二○○七年)
第二辑 《红楼梦》论
论《红楼梦》的永恒价值
一、人类精神高度的坐标
二、《红楼梦》的宇宙境界
三、悲剧与荒诞剧的双重意蕴
四、诗意生命系列的创造
五、高视角与低姿态的艺术和谐
六、呈现内在视野的东方史诗
论《红楼梦》的忏悔意识
一、悲剧与“共犯结构”
二、忏悔者的性格与心灵
三、“还泪”的隐喻
四、伟大的忏悔录
五、文学的超越视角
论《红楼梦》的哲学内涵
一、《红楼梦》的哲学视角
二、《红楼梦》的哲学基石
三、《红楼梦》的哲学问题
四、《红楼梦》的哲学境界
五、哲学的兼容与哲学大自在
附录 论《红楼梦》的性格描述
一、性格对照的三种方式
二、中国文学传统的弱项
三、性格美学的启迪
第三辑 《红楼梦》议
酸论
贾雨村心态
贾环执政
贾环无端恨妙玉
贾府的“断后”现象
彩云姐妹
贾代儒论作诗的时间
贾元春谈”颂诗”可以不作
我最喜欢傻大姐
王熙凤兼得三才
潇湘馆闹鬼之后
贾赦的读书经
小议贾政
附录 《红楼梦》方式——与剑梅的通信
再版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辑 《红楼梦》悟
上篇(写于一九九五——二○○四年)
【五十三】
拙著《面壁沉思录》说过:“孟子留给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教中国人如何面对苦难、面对幸福和面对压迫。”苦难中高洁的品格不能动摇(“贫贱不能移”);富贵安逸中身心不能堕落(“富贵不能淫”);权势压力下则要挺直脊骨和保持人的骄傲(“威武不能屈”)。可是我们当今的中国人好像既不懂得面对苦难,也不懂得面对幸福与压迫。在繁荣富裕的今天,欲望无限膨胀,让金钱麻醉全部神经,甚至连做人的心灵原则都没有;至于在权势面前,多数的世相是羊相和奴才相。然而,在《红楼梦》中,我们却见到了“威武不能屈”的女仆,这就是鸳鸯。当阔老爷贾赦企图纳她为妾的时候,她直面权势,站立在荣国府的大厅之中当着众人发出宣言:“就是老太太逼我,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命。”之后又以断然一死向权势者发出浩浩然的抗议。此宣言,此行为,此气概,此人格,此“不自由毋宁死”的生命景象,正是专制黑暗王国里的一道辉煌的闪电。中国当代知识人千百万,不知能有几个人能及这个小丫鬟。
【五十四】
《红楼梦》中的女子一个一个自杀,有的伏剑自刎(尤三姐),有的吞金自尽(尤二姐),有的投井自坠(金钏),有的触柱自亡(瑞珠),有的撞墙自毁(司棋),有的挂绳自缢(鸳鸯)等等。晴雯之死和林黛玉之死,虽不是自杀,但也是被自己的忧郁与悲伤所杀,其重量也与自杀相等。
曹雪芹笔下的这些未被世俗尘埃所腐蚀的少女,都比男性更热烈地拥抱生命自然,更爱生命本身。她们之中有的也很有文化,但对文化保持警惕,她们不受文化所缚,却个个为情为生命自然而死。而《红楼梦》中的男子除了潘又安这个“小人物”之外,没有一个堂堂男子汉为爱殉身。贾宝玉和柳湘莲为爱遁入空门,已不简单。和女子相比,男人在死亡面前,心情要复杂得多。他们有文化,不死的理由也“丰富”得多,包括“天生我材必有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等等理由,男人总是被欲望所牵制,被功名利禄所诱惑,对世俗世界有太多的迷恋,加上善于用各种主义、理念制造“精神逃路”,自然就不肯轻易赴死,而女子则不同,尤其是少年女子,她们对世界的迷恋往往简化为对情感的迷恋,对情一旦绝望,就会勇敢面对死亡,该了就了。《红楼梦》以死亡为镜,更是照出女子为清、男子为浊的世界真面目。
【五十五】
《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都把女人写得很坏。《封神》把妲己写成妖精,把女子的美貌视为罪恶,其“美丽有罪”的理念真是贻害无穷。而《三国》中的女子都是阴谋权术的工具,连最迷人的貂蝉也布满心机,奴性完全压倒人性。更甚者是《水浒传》,书中的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等不仅是脏水,而且是祸水;不仅是祸水,而且是祸根;不仅是万恶之首,而且是万恶之源。更令人困惑的是,这之前的伟大历史著作《史记》,也把女人写得很坏,巨卷中的秦姬、吕后、窦太后等都是一肚子毒水坏水。这些著作都设置一个道德专制法庭,对女子进行残酷的审判。《红楼梦》与前人不同的是,它撕毁了这个法庭并批判这个法庭。贾宝玉、林黛玉的观念行为不符合儒教伦理,但符合个性创造伦理,不合道德专制,却合道德真情。因此,林黛玉既是“美”的极致,“才”的极致,又是“好”的极致。俄国卓越的思想家别尔嘉耶夫在名著《人的使命》中确立“创造伦理”,肯定自由向往的合理性,他的思想与曹雪芹的思想完全相通。倘若他读《红楼梦》,那他将找到最伟大的例证。
【五十六】
《红楼梦》的人物个个活生生,都不是理念的化身,但是,一些主要人物,却折射着中国诸种大文化的生活取向与精神取向。以女子形象而言,林黛玉折射的是庄禅文化,薛宝钗折射的是儒家文化。贾母表面上是儒家文化,内心深处则不以儒为然,她很会偷闲很会及时行乐,人情练达又活得潇洒,心里深藏着对自由的向往,所以她与其子贾政(贾府中的孔夫子)常有冲突,倒是十分宠爱甚至理解孙子贾宝玉。与上述取向不同,王熙凤和探春倒是有点法家气概,尤其是探春,一旦让她“执政”(一度与李纨、宝钗共理家政),便着手改革,做出了兴利除弊的事来。她给王善保家的一个巴掌,是典型的法家文化的一巴掌。与“参政”一极相反的佛家文化则由妙玉所折射,但是,佛家流派众多,妙玉崇尚的经典,大约属于唯识宗。曹雪芹对此宗并不太以为然,所以说她“云空未必空”。贾宝玉和其他女子形象的文化含量,不仅其他文学作品难以比拟,即使是四书、五经,也难以比拟。中国文化的大矿藏并不在四书五经中,而在《红楼梦》中。
【五十七】
中国的女人(不是少女)也罢,男人也罢,最后都变得太聪明,变得质朴的东西全然消失。王熙凤的悲剧就是变得太聪明的悲剧。尽管她很能干,也很有趣,但不可敬可爱。对于她的死,人间不会痛惜。与王熙凤相比,贾宝玉、林黛玉、晴雯、鸳鸯等也很聪明,但他们的心灵中却保留着质朴的东西,这就是生命之初的那一片“混沌”,那一派天真、天籁与傻气,那一副远离世故、远离机谋、远离伪善的赤子心肠。老子呼唤要复归于朴,从表层上说,是呼唤从奢华的追求回到简朴的生活;从深层上说,则是呼唤心灵要回到没有机谋的状态,守住质朴的内心。王熙凤虽聪明,但归根到底是小聪明。秦可卿临死之际托梦给王熙凤,告诉她“盛宴必散”的道理,但王熙凤不可能对此大彻大悟,因为她只有生存的小技巧与小算计,只知“小道”,不知“大道”。
【五十八】
妙玉与林黛玉、晴雯等女子相比,似乎有一层朦胧的包装,缺乏天真天籁,不如林、晴率性可爱,但她毕竟也是生命一绝。她冷而不冷,热而不热,自称“槛外人”,却有无限情思,对贾宝玉心存一片暗恋之情。她有“洁癖”,高洁的品性是无可怀疑的,她出身读书仕宦之家,是个知识分子,也预示着知识分子的普遍命运:槛外的地位是保不住的。你想守身如玉,但强权所主宰的世道人心不允许。最高洁的身躯,最终被最肮脏的蒙面盗贼所奸污。世界那么大,但不给“槛外人”一点存活的空间。
然而,妙玉总是有一种精神优越感。她把宝玉、黛玉、宝钗请到栊翠庵品茶,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在她的内心里,不仅是“什么为品”,而且是“什么为极品”。她正是一个以极品自居即自视为人群之极品的人。所以当黛玉随便问一句“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她便冷笑道:“你这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没说上几句话,就让人感到她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难怪黛玉在她面前浑身不自在,“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喝完茶,便约宝钗走了。其实,不仅是妙玉,凡是把自己定位为“极品”的人,无论是定位为道德极品还是定位为学问极品,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专制人格和专制心理,动不动就说别人不行。许多知识分子都有这种坏脾气。
【五十九】
贾宝玉面对晴雯的亡灵,写了《芙蓉女儿诔》其面对晴雯的心境与聂赫留道夫(托尔斯泰小说《复活》的主人公)面对玛丝洛娃的心境大致相同。尽管玛丝洛娃当了妓女而晴雯还是一身干净,但是贾宝玉与聂赫留道夫一样,也意识到自己给一个纯正的女子造成巨大不幸,负有罪责。聂赫留道夫在玛丝洛娃面前下跪请求宽恕,而贾宝玉在晴雯亡灵面前也熏香礼拜,抒发一片负疚之情:《芙蓉女儿诔》的悲情痛彻肺腑,感天动地。诗人的悲情与罪感不是留在口里,而是深深切入了生命。聂赫留道夫的罪感与不安也进入了生命,唯有切入进入生命的痛苦才是具有诗意的痛苦。
曹雪芹通过打开林黛玉的内在生命进入永恒。贾宝玉在创作《芙蓉女儿诔》时也通过打开晴雯的心灵进入永恒。托尔斯泰则通过玛丝洛娃这个具象,实现了慈悲、仁厚、谦卑这些永恒的情感。他在打开玛丝洛娃这一生命的瞬间踏入了永恒的天国。抽象的永恒没有意义,失去当下,失去美丽的个体生命,永恒就失去基石。人道、人权、自由、解放、乌托邦等很容易变成空话与谎言,就因为在大概念之下没有对当下个体生命的充分尊重与关怀。
【六十】
贾宝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块石头发源何处,又将被抛向何处?宇宙无终无极,浩瀚中的一粒尘埃,如何考证它的去处?它应当也是无终无极。贾宝玉与甄宝玉,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假(贾)的说着真话,甄(真)的说着假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