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超越

分类: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于漪著
出 版 社: 广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20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4355442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较为集中地表达了于漪老师对新世纪语文教育核心的理解:“全面育人”是教育本质的呼唤,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应当针对不同个体及其不同特质施教;教育是育人不是“育分”;语文教育应当从片面追求符号意义的技术教育转变为真正关注学生心灵的人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
目录
小引
聚焦在文化认同上
1.站在文化的平台上
2.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3.聚焦在文化认同上
4.历史经验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从《美国语文》教材引发的思考
编者手记之一
我看新课程标准
5.我看新课程标准
6.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师
7.课堂教学三个维度的落实与交融
编者手记之二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8.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
9.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10.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11.关键在有所发现、善于发现
12.深究底里准确把握
13.以情激情体验感悟
14.教学中开发创造潜能举隅
15.克服浮泛精心探究
16.本色与包装
17.港湾要通向大海
18.点评是手段目的是提高
编者手记之三
综论
于漪老师的“变”与“不变”
编后记
书摘插图
聚焦在文化认同上
1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山
教语文,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
忽略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就会在有意无意之间降格为技能技巧的操作,就会有悖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
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它们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讲语言,必然与文化血肉相连。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汉字是象形表意的文字,常诉诸视觉形象。能给人以丰富的感性认识,与西方拼音文字迥然有别。西方文字着力于听觉与抽象概念。只要稍加比较,就清楚明白。
在对内容均无所知晓的情况下,如果翻开用拼音符号完成一本书,那就像见到了一堵墙,冷漠的,没有表情的,不会给你任何感性刺激;如果打开用汉字写的一本书,那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画廊,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诉它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