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7沈阳音乐学院优秀论文集——实践与思考

分类: 图书,艺术,音乐,理论/欣赏,
作者: 刘辉主编
出 版 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版次: 1页数: 507印刷时间: 2008/09/01开本: 大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214182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仲夏时节,一场好雨洗去多日来的燥热。从窗口望去,挺拔老树、茵茵绿草更显葱茏苍翠,经历风雨洗礼的生命展示出勃勃的生机与顽强的意志。如同我们的沈阳音乐学院,她多年来也是这样栉风沐雨、一路凯歌,如今迎来了建院七十周年的辉煌时刻。这美好的时刻属于每一个沈音人,正是大家的默默努力、辛勤耕耘,才使我们的学院如此历久弥新。我常常感动于这样的奉献,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感到幸福和幸运。学院的七十周年生日即将来临之际,我衷心希望我们能捧出最好的礼物,为光荣的沈阳音乐学院增光添彩!
此刻,我手边就正有这样一件礼物——一部厚厚的《实践与思考——2004—2007沈阳音乐学院优秀论文集》书稿。这本论文集是三年来我院科研成果的集合,是一部凝聚着学院教师心血的论文集,是学院近几年来科研、教学成果的集中体现。论文集包括音乐舞蹈教学研究、理论探索、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优秀理论文章,涉及作曲及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史学、音乐表演以及舞蹈理论研究、舞蹈表演研究等方面。这部论文集还收录了部分关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论文章,这些文章抓住了东北的特色地域文化,总结出以东北满族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为代表的地域文化特征,对民族民间音乐理论和民族民间舞蹈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研究,为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目录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尤霍洛波夫的理论与阿伦福特音级集合分析方法的尝试性结合——以韦伯恩《弦乐四重奏小品六首》op.9~1为例
武满彻晚期钢琴小品的和声技法——以《雨树素描》等四首作品为例
对管弦乐法课程教学中普遍出现的部分现象与问题的探讨和解析
太阳之乐——澳大利亚著名作曲家彼得斯科瑟普及其作品
钢琴协奏曲《山林》的结构初探
继承传统、扎根民族、中西融合——对陈怡创作混合室内乐五重奏《春夜喜雨》的分析
后序列主义音乐中调性与结构因素的回归——毯拉皮科拉的钢琴组曲《安娜莉贝拉的音乐笔记本》之序列与复调技法分析
对管弦乐法教学三个基本概念的思考
追溯与引申——对肖邦前奏曲体裁的补充分析
音乐微观分析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乐逗划分方法的再补充
音乐史学
延安鲁艺时期的歌剧研究
对国乐改进社《音乐杂志》的研究
向隅与东北鲁艺三团印象
闭读与思考——关于新版格劳特《西方音乐史》及其历史写作
古希腊与古罗马音乐——为《音乐百科全书》词条释文而作
关于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
“扩展”、“深化”与“自觉意识”——对我国西方音乐研究历程的简略回顾与思考
民族音乐学
多元音乐文化理念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复兴——由东北大鼓保护工程引发的思考
刘兰芳与东北大鼓
满族音乐的文化定位
浅析辽宁鼓乐“汉曲”与唐代大曲的关系
浅谈中国传统七声“音阶”
新疆出土箜篌的形制渊源探究
表演艺术
音乐语言“文字”新探——微观结构理论中的音乐语言“文字”
浅谈中国主调钢琴曲的创作特点
试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
试论《唱论》关于声乐技法的阐释及其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
再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
管窥电子管风琴即兴演奏中的旋律变奏
低音提琴之永恒的旋律——库谢维茨基《#f小调低音提琴协奏曲》演奏释析
试论钢琴曲《阳关三叠》的分析与演奏
对中国民族声乐声部建设问题的思考
浅议艺术歌曲的属性与德奥艺术歌曲的特点
论声乐演唱中的情绪控制
器乐演奏的心理学原则
音乐评论
评郭文景的《小提琴协奏曲——土韵》
谱时代新曲 为人民歌唱——劫夫音乐创作思想解析
评上海国立音专之音乐刊物——《乐艺》与《音乐杂志》
现代音乐一枝花——评学者型作曲家姚恒璐的音乐作品
道不远人——关于陈怡和她的创作与教学
史学史识史观——钱仁康先生西方音乐研究学术撰述评介
中西艺术的“视界融合”——读解《乐之舞》
劫夫创作的毛泽东诗词歌曲
视唱练耳教学
音乐教育
舞蹈研究
综合
书摘插图
尤霍洛波夫的理论与阿伦福特音级集合分析方法的尝试性结合
【内容提要】 20世纪的音乐分析理论在20世纪音乐的影响下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种针对性和目的性极强的分析理论相继产生并迅速得到推广。本文尝试将霍洛波夫的分析方法和阿伦福特音级集合分析方法相结合,对韦伯恩《弦乐四重奏小品六首》Op9—1中的音高结构进行分析。希望两种分析方法的结合能使分析结果更为全面、透彻。
【关键词】 20世纪音乐;共同逻辑原理;音级集合;音高结构;音程含量
随着20世纪音乐创作向着多元化与个性化方面的发展和深入,各种针对20世纪音乐的分析理论也相继产生并得到广泛应用。如“兴德米特分析理论”、“申克图表式分析理论”、“雷蒂的主题动机分析理论”、“霍洛波夫的现代和声的共同逻辑原理”、“阿伦福特的音级集合分析方法”等等。这些分析方法都为现代音乐的分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可是,由于20世纪音乐的创作技法发展迅猛,作曲家往往把技法的创新与高度的个性化作为音乐创作的首要标准。而这一时期所产生的音乐分析理论又都有其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所以,在分析20世纪音乐作品时仅用一种方法或一种逻辑思维有时会使分析结果过于片面,或过于抽象。这就需要分析者明确分析目的,对所要分析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切入,避免单一分析方法的局限与隔离。本文试对比霍洛波夫的理论方法和阿伦福特音级集合分析方法各自的优势,运用这两种方法分别对韦伯恩《弦乐四重奏小品六首》0p9—1中的音高结构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后将两种分析结论进行对比研究并进行互补性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