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分类: 图书,社会科学,新闻传播 出版 ,
作者: 白润生主编
出 版 社: 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版次: 1页数: 44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81106755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系普通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类“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除绪论外,分上、中、下三篇,共18章70节,约计50多万字,为了便于教学,每章前有导言(含学习目标和难点),后有小结,思考题和延伸阅读,并配有90多幅图片,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教材。
内容简介
《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以下简称《新编》)系普通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类“十一五”规划教材。《新编》在白润生编著的《中国新闻通史纲要》(修订本)基础上,由来自全国高等院校和中央电视台等8个单位的14位作者集体编撰的。全书以全新的视角,即以新闻和新闻传播活动自身发展规律为脉络,阐述了中国新闻与传播事业的发展,归纳和总结了此前为数众多的最新科研成果,并补充和订正了一些历史事实,纠正了某些论证的不实之处,同时也填补了学术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
《新编》除绪论外,分上、中、下三篇,共18章70节,约计50多万字,为了便于教学,每章前有导言(含学习目标和难点),后有小结,思考题和延伸阅读,并配有90多幅图片,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全书观点客观平实,史料珍贵翔实,视野开阔,可作为高等院校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教材,也适用于新闻传播学者、媒体从业人员以及新闻传播学爱好者参考阅读。
目录
绪论
上篇
1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2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起
3第一次办报高潮的形成与发展
4第二次办报高潮的兴起
5民国初年第一批名记者的出现
中篇
6革命民主主义报刊的产生
7无产阶级报刊破土而出及初步发展
8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与两极新闻事业的形成
9多元化政治势力一民其新闻事业的共存
10多元化的政治势力及其新闻事业的最后较量
下篇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
1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闻事业的曲折发展
13“文化大革命”中的新闻事业
14新时期新闻事业的繁荣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新闻业的转型
16网络媒体的兴起与发展
17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
18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起、发展与繁荣
书摘插图
上篇
1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1报状产生前的新闻活动
1.1.1人类早期的信息传播活动
传播一词,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传播中外,威使知闻。”但是,人类早期的简单信息传播活动,从远古时代起就已经开始了。一万多年前,山顶洞人使用的经过加工(穿孔、磨光、上色)的海蚶壳(饰物)就是这方面的物证——山顶洞人与百里之外的沿海居民有交往。因此可以说,传播活动是随着地球上人类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就要结成大小不等的人群,就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进行各种不同的生产活动。他们在生产活动中会碰到各种不同的情况,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就会自然地进行信息交流,这就有了信息传播活动。当然,那时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初是通过手势、声音、符号、图画、雕刻、结绳、旗鼓、烽烟报警等进行的,属以物代意之类;语言产生后,这种传播活动就有了新的载体,即口头语言传播。口头传播是一种近距离、同时空传播,不受媒介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布,但信息不易保存。而且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发生信息膨胀或损耗(误传)。这种以语言为载体的口头传播一直持续到文字产生之后,甚至到秦汉时期,还是以口头传播为主。
中国古代的传播活动中,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这是其他国家传播史上所没有的。据《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引《尚书夏书》记载:“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杜预注:“遒人,行令之官也。木铎,木舌金铃。徇于路,求路谣之言也。”据说早在夏商周时期,曾经有一些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这些都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因此,近代以后的新闻工作者一度把木铎当做新闻事业的象征,有些报纸创刊号上印上木铎图案,还有个别报纸曾经以“木铎”作为自己的注册商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