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勘察 (桂林工学院 蓝俊康 郭纯青)(高等学校水利学科专业规范核心课程教材·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分类: 图书,自然科学,地球科学,地质学,
作者: 蓝俊康,郭纯青 主编
出 版 社: 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 537000版次: 1页数: 358印刷时间: 2008/1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845854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分为两篇。第1篇主要介绍水文地质勘察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内容包括水文地质勘察概述、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动态与均衡、地下水的监测、水文地质调查成果的整理等方面内容。第2篇则针对当今社会各个行业的水文地质勘察进行专门介绍。限于篇幅,本书仅阐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地质勘察、矿山水文地质勘察及其他领域(农田灌溉、缺水地区找水、热水资源、地下水库)水文地质勘察。各类院校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服务方向来挑选授课。
本书的附录部分介绍了水文地质勘察中的一些成果整理方法。为使学生能够深入领会,本书还提供了相应的练习。此外,为配合教材中介绍的内容,附录中还列出了一些水质标准和地下水水样采集的技术规范。
本书可作为各类本科高等院校中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水工方向)、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地质工程专业(水工方向)、资源勘察工程专业(水工方向)、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以及各类专科院校中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和在职工程师的培训教材。
目录
总前言
前言
绪论
0.1地下水资源开发及其出现的主要问题
0.2中国在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研究方面的进展
参考文献
第1篇水文地质勘察
第1章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概述
1.1水文地质勘察的目的、任务
1.2水文地质勘察阶段的划分
1.3水文地质勘察设计书的编写
参考文献
第2章水文地质测绘
2.1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成果
2.2测绘精度的要求
2.3地质调查
2.4地貌调查
2.5水文地质调查
2.6水文地质测绘资料的整理
参考文献
第3章水文地质物探
3.1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3.2地面物探技术
3.3井下物探技术
参考文献
第4章水文地质钻探
4.1水文地质钻孔的布置原则和方法
4.2水文地质钻探的特点及钻孔结构设计
4.3钻进方法及钻进过程中的观测编录工作
参考文献
第5章水文地质试验
5.1抽水试验
5.2压水试验
5.3渗水试验
5.4其他试验方法简介
参考文献
第6章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6.1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及其成因类型
6.2地下水动态的监测项目与水均衡方程
6.3地下水均衡要素的测定方法
6.4利用水均衡方程反求水文地质参数
参考文献
第7章地下水的监测
7.1地下水监测系统的构成
7.2地下水的动态监测
7.3地下水环境监测
7.4中国地下水监测工作的现状
参考文献
第8章水文地质调查成果的整理
8.1资料整编和综合研究
8.2水文地质调查成果的编制
8.3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书
参考文献
第2篇各类专门性的水文地质勘察
第9章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第10章水利水电水文地质勘察
第11章矿区水文地质勘察
第12章其他领域水文地质勘察
附录与练习
书摘插图
第1篇水文地质勘察
第1章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概述
按技术工种分,水文地质调查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五种,即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实验、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室内实验分析等。任何一项水文地质调查,基本上都基于这些技术手段进行的。
1.1水文地质勘察的目的、任务
水文地质勘察是研究水文地质的主要手段,其目的主要有:①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国土开发与整治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决策依据;②为城市建设和矿山、水利、港口、铁路、输油输气管线等大型工程项目的规划提供区域水文地质资料;③为更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勘察,城镇、工矿供水勘察,农业与生态用水勘察、环境地质勘察等各种专门水文地质工作提供设计依据;④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区域水文地质基础资料。
水文地质勘察的任务就是运用各种不同的勘察手段(测绘、勘探、试验、观测等),经过一定的勘察程序去查明研究区基本的水文地质条件,解决其专门性的水文地质问题。例如,水文地质普查阶段的基本任务是:①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含水层系统或蓄水构造的空间结构及边界条件,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及其变化,地下水水位、水质、水量等;②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地下水的年龄及更新能力;③基本查明区域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④基本查明地下水开采历史与开采现状,计算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评价地下水开采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⑤基本查明存在或潜在的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种类、分布、规模大小和危害程度以及形成条件、产生原因,预测其发展趋势,初步评价地下水的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提出防治对策建议;⑥采集和汇集与水文地质有关的各类数据,建立区域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⑦建立或完善地下水动态区域监测网点,提出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的优化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