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中国:二十一世纪中华文明的复兴

分类: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
作者: 翟玉忠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28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211725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读书是个享受。玉忠不仅观点鲜明,立论极富挑战性,而且行文流畅、通俗。这部书会引发我国大众读者的关注,也应引起我国思想界的关注。
读此书,笔者能理解玉忠对儒家的严厉批评和对西方政治、社会、经济学主流思想成就的贬抑。玉忠的论点虽有极端之嫌,却属于思想变迁中的“矫枉过正”,也是青年思想者的必然。他书中反映的情绪,是对一种强势思潮的反弹。这种反弹在我们的时代背景中不难谅解。相反的思想,在大学课堂、新闻报刊、杂志书籍、乃至电视和互联网上,也绝不是含蓄中庸的。笔者本想吁请玉忠在书里增加对下述两个问题的论述:一、为什么儒学能在中华思想界居主导地位两千年?二、倘无最近百年的西学东渐,中国可能有今天的崛起?提这样的问题,无非是指望玉忠能“全面”些,“中庸”些。但转念再想,这要求不仅苛刻,而且是庙堂中已近暮年之人方有的苛刻,或日“成熟”。正如在西方的通例,中国不仅需要严谨、学富五车、研究领域细致入微的庙堂学者,而且需要不拘一格的思想者,需要思想战线上的斗士。在西方社会里对社会思潮影响最大的书,往往不是居庙堂之高的教授们所著,而是出于无名草莽之手。另外,一种新思潮起初多以比较极端的面目出现。非如此,难有战斗力。缺少战斗力,也就缺少生命力。
此书资料丰富,线索清晰,立论鲜明,质量并不亚于许多高居庙堂的教授专家的著述。而且,玉忠殷殷可见的赤子之心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笔者曾邀北大比较政治专业的博士生们阅读此书手稿,学生们读过之后众口称奇,皆日颇受启发。
作者简介
翟玉忠,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财经评论家:原《中国产经新闻》国际部主任,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法制新闻》杂志社新闻部主任,现任新法家网站中英文版(http://www xinfajia.net)总编辑;与房宁、王炳权合著《新帝国主义时代与中国战略》(北京出版社,2003年6月)。策划《世界不平坦——来自上海的教训》(And rewRoss。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Email:zggjzyz2002@hotmail.com
目录
代序
致读者岩石开裂
引言中华文明复兴的现实基础
1.二十世纪中华文明原典和中国学术的再发现
2.西方学术走向东方之路
3.痛定思变:二十世纪西化改革的失败
第一部分再回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
第一章伏羲啊,伏羲
1.黄土高原上的道/法文明之光
2.道/法原文明的发展期
参考阅读:中国的蒙娜丽莎——大地湾女神
第二章大黄金时代
1.什么力量将中国推进了大黄金时代
2.秦二世而亡,谁之过
3.为“汉家制度”正名
参考阅读:睡虎地秦墓竹简
第三章西方文明走下神坛
1.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反封建反专制之国
2.是西方文明走下神坛的时候了
参考阅读:华夏族生生不息的缩影——6000年渔洋村
第二部分 中国中世纪
第四章一而百,百而一
1.中华文明的裂变与演化
2.“非法婚配”造就思想怪胎
3.法家反对儒家人治
4.儒家执政理念何时了
参考阅读:汉代公正的法治社会
第五章儒效?儒效?
1.两千年来中国人是如何被洗脑的
2.儒家给中华文明究竟带来了什么
参考阅读:中国曾是一个性方面相当开放的社会
第六章微微龙脉
1.中国的钢铁脊梁
2.“欧洲孔子”魁奈与“新加坡法家”李光耀
参考阅读:遂公盈与大禹治水
……
第三部分中华文明的复兴
第七章中国古典哲学基础
第八章中国古典经济理论基础
第九章中国古典政治理论基础
第十章论全球大争时代
附录一中华原文明谱系
附录二中华文明发展路线图
附录三中华原文明的“四经五书”
附录四新三字经
跋
媒体评论
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本书丰富了人们对中华原文明的认识, 而从古老的中华文明中吸取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应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也可以帮助我们早日实现民族复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寻根探幽发掘文明要义,正本清源弘扬国粹精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所副所长房宁
玉忠的这本书,用力甚深,见解独特,堪称杰作,有助于读者从中得到关于中华文化的自信与尊严。
——《人民日报》评论部评论员林治波
大作试图揭示道法两家在中华文明当中的悠久历史和发展演变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作用、影响和意义,这是很少有人专门这样思考的,具有一定新意。特别是以道为内,以法为外的结构模式,是符合中华文化实际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璺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韩星
本书是对中国文明从古代到现代历程的全面回顾,包括历史,哲学和古典经济理论诸方面。除了娴熟的叙事,还向读者了二十一世纪中华文明复兴的新天地。作者熟读中华文明原典,有着广阔非凡的知识视野——这是一本值得关注的著作!
——加拿大职业投资家,《美国与中国——二十一世纪的中美政治经济关系》一书的作者Ben Mah
中国文化得以复兴的标志,就是国人开始会应用中国哲学方法去思考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了,翟玉忠先生为此开了个好头!但愿他能再接再厉,更加深入、坚持不懈地完成挖掘这个宝藏,并加以现代社会的内涵,创立出以中国哲学方法为指导的中国式的政治经济学。
——北京羲黄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哲学方法》一书作者吕嘉戈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再回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
第一章伏羲啊,伏羲
1.黄土高原上的道/法文明之光
大地湾遗址揭开伏羲时代的面纱
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发生在新石器时代,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这种转变带来的远远不仅是生产力方面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文明形态上的发展与定型。
与其他地区的文明形态不同,中华文明从来没有间断过,哪怕曾经有过儒化和西化的巨大影响,这个文明的认知方式、思维方法、医学,乃至古典政治经济学仍存在于华夏族群的血脉中。
我们的先人生产粮食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一万多年以前,至今发现最早的农业遗存是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碳14测定其距今年代是1.4万年。一万年以内的新石器遗址密布中华大地,从中我们知道当时的华夏文明已经飞速发展。
早期先人的聚落较小,也没有明显的社会系统阶层分化。复杂的社会政治结构的出现大约是在五千年前——华夏文明的太阳渐渐从东方升起。
通过对长江和黄河流域古文明的研究,历史学家许倬云将五千年前出现的复杂社会形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古代社会礼法不分的
特点。
这种社会有相当数量的财富积累,制作礼仪性的贵重物品。同时具备有礼仪性建筑物的礼仪中心,礼仪中心也可能有层级的差异;一些人拥有较别人更多的财富与权威,社群之内遂有层级的分化;社会复杂化到达一定程度时,为了执行管理功能,即会出现权力的层级化,也就是从社会体走向政治体,终于形成国家的组织;聚落之间的层级化,会出现中心聚落,城市也可能有防卫设施,例如城墙、壕沟;为了礼仪与管理功能,会有专业人员担任这些工作,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也可能发展了文字或其他类似的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