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宋连胜 等主编
出 版 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1字数:版次: 1页数: 408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013709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丛书”之一,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邓小平理论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产等内容。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条件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条件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历史进程
第一节 建党前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萌芽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
第三节 中共四大提出革命领导权和同盟军思想
第四节 瞿秋白、邓中夏对中国革命问题的探索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条件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萌芽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第四节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第五节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第六节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
第七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意义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邓小平理论的产生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世纪新阶段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的产生
中篇
第一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建设思想
第二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建设思想
第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建设思想
第四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思想
第五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第六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思想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军队和国防建设思想
第八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思想
第九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党的建设思想
下篇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条件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近代中国革命需要新的科学理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但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故乡有着天壤之别。因此,作为普遍原理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中国实际即中国国情,它包括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重大影响的一切现实因素,其中最基本的国情是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它的发展变化。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资本主义国家有根本的区别。在国家主权方面,它既不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也不是完全的殖民地,而是受多个帝国主义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又由于帝国主义各国在侵略中国问题上的利益冲突,影响到了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不统一,中国实际上处于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造成了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极端不平衡,这是近代中国国情的一个突出方面。在经济方面,它既不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体,又不是完全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而是以封建主义地方农业经济为主体,兼有微弱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相当数量的个体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因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这是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根本原因。在社会矛盾方面,近代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既有民族矛盾,又有阶级矛盾,同时又伴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