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

分类: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各级教育,
作者: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
出 版 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2-1字数:版次: 1页数: 75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713001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我国中小学课程从清朝末年至今,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过程。回顾我国课程发展的这段历史,探讨其发展规律,对研究中小学课程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中小学课程的核心是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要求。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和要求主要反映在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里,为此作者选编了这套《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将百年来反映我国课程发展的主要资料汇集在一起,为广大课程研究人员以及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研究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我国近百年来中小学课程的管理均采取中央集权制,中小学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等都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的,以中央教育主管部门名义颁布,作为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依据。清朝末年,政府先后颁布了两个“学堂章程”,其中对中小学的学制、教学时间、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都作出了规定。民国初年,中央政府是通过“中小学校令”及其相关的教则或施行规则来统一学校课程。1922年以后直至1949年以前.关于巾小学的澡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等都体现在中央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课程标准”中。新中国成立以后,则是以教育部或国家教委的名义颁发中小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使这套资料完整准确地反映我国中小学课程发展的全貌,作者将课程(教学)计划卷列为首卷,各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分编成14卷。共15卷。1949年以前革命根据地的资料暂缺。台湾、香港、澳门的资料暂缺。
目录
本卷编者的话
1902年钦定蒙学堂章程(摘录)
1902年钦定小学堂章程(摘录)
1902年钦定中学堂章程(摘录)
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摘录)
1904年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摘录)
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摘录)
1909年学部奏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摘录)
1912年小学校教则及课程标准(摘录)
1912年 中学校令施行规则(摘录)
1913年 中学校课程标准(摘录)
1916年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摘录)
1923年初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
1923年 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文化史学纲要
1929年初级中学历史暂行课程标准
1929年高级中学普通科本国史暂行课程标准
1929年高级中学普通科外国史暂行课程标准
1932年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1932年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1936年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1936年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1940年修正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1940年修正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1941年六年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草案
1948年修订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1948年修订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1950年小学历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1956年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
1956年初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大纲(草案)
1956年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
1956年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
1956年高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大纲(草案)
1957年 高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大纲(草案)(近代史部分)
1957年关于中学历史、地理、物理、生物等科教科书的精简办法(附件缺)
1963年全日制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
1963年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1986年全日制小学历史教学大纲
1986年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1988年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0年 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修订本)
1991年 江泽民总书记致信李铁映何东昌强调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
1991年 国家教委关于颁发《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初稿)的通知
1991年 中小学历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试用)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
1994年关于印发中小学语文等23个学科教学大纲调整意见的通知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2000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书摘插图
1929年初级中学历史暂行课程标准
第四 教法要点
(一)支配教材 通常教者于全部教材,往往详于前而略于后,而在历史课程,就造成详古略今的结果,或甚至因时间不足而遗弃最重要的近代史。欲免此弊,教者应将全部教材,预计时间,作轻重恰当的支配,务使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教授近代的部分。
(二)补充教材教者于教本之外。自当随时补充教材。但教室中的抄录,不宜占去上课时间太多,对于特殊的资料。应随时自编补充讲义,或节取他书以供应用。(坊间历史教本多忽略近世,教者尤须自教本所未及者以至最近,编成讲义以补足之。)
(三)善用讲演 历史教法,自当采用各种方法。但事实上不能不采用一种课本为标准,而以讲演为教法的中心。惟欲引起学生的兴味与注意,讲演法尤宜运用有方。如酌用故事式的讲述,应用图片,插入问答,提出特殊问题等。
(四)采用纲要 历史事实繁复,学生常苦不易得其要领,为辅助讲演法揭示统系以增进学生了解起见,教者宜将教材提出纲目,随时说明,最好根据课本与必要的补充资料,编印纲要,与教本相辅而行,既可供讲演之次序,又可为学生自习之助。
(五)注意比较联络 人类进化原是绵续不断的。就是异地的史迹,也可互相印证。故教者不但须注意前后的比较与联络,并当随时谋中国史与外国史的比较与沟通,(比较如中国与欧洲人用罗盘针的先后,沟通如汉与罗马之间接交通,)则虽不取所谓混合的形式,却已采纳混合教法的优点了。
(六)指导参考书阅览教者须酌量学生的程度,随时指定简浅的参考书,令学生阅览,或者规定全级阅览,或者指定轮流阅览,教者都须与以充分的指导,这正是所谓“辅导学习”之重要工作。
(七)注意时事与史事的联络研究历史,可知时事的由来,注意时事,可明历史的应用;故教者对于史事,在可能范围内,当竭力使与现代社会发生关系。并且于讲授中国史时,可酌量报告国内时事,而与以解释;于讲授外国史时。可酌量报告国际时事而加以解释。此外对于学生的阅览报章杂志,教者亦当与以适当的指导。
(八)采用公共纪元 中国历代君主纪元纷更,历史上的纪元标准遂成一大问题。为求年代的的确与中外史迹的联络起见,采用西历纪元为公共纪元,实是比较便利的办法。(有人主张用黄帝纪元或孔子纪元。皆不甚通行,而由民国纪元倒推,更属淆混。)教者于中国史上的大事,可采用西历纪元为标准,同时仍附说中国帝王的年期,使学生易知一事经过的时间。与其离今的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