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方法

分类: 图书,自然科学,总论,
作者: 陶渝苏 主编
出 版 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5-1字数: 201000版次: 1页数:印刷时间: 1998/05/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2104559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在我们的讨论中,最不易加以确定、也最具悠久历史的论题必定是有关现象与现象的根据——实在的关系问题。实在论的问题自哲学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提出来了,这一点可以从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直到德谟克里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或著作残篇中频频看到。对于所有的古代自然哲学家和大部分的近代自然科学家来说,发现因果律固然是科学的任务,但是要完成这个任务却必须首先建立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那就是:世界及其规律是真实存在着的。它们可能是从来就有的,也可能是上帝创性的,但它们无论如何不是人的感觉可以任意界定、并随着现象的变化而跟着变化的。大卫休谟从哲学上给这个古老的信念以沉重的打击,恩斯特马赫则以科学家的名义断言:存在着的东西实际上并不深奥,不过就是我们经验到的那些要素及其不同的组合。这种现象主义到了20世纪似乎得到了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的强有力的支持。千是,在本世纪的前半部分时间里,关于科学实在论的探讨被说成是过了时的残余形而上学。然而,正如我在前面指出过的,爱因斯坦这位本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是至死也不赞成现象主义的,因为这跟科学的基本宗旨-解释真实的世界——是不相容的,也跟科学家的基本行动纲领——探询宇宙自身的奥秘——是不相容的。尽管为了调解现象主义与本质主义(实在论)之间的对抗,曾经出现过搁置争议、只看结果的实用主义思潮,如工具主义、符号主义、操作主义等等,但是问题本身是回避不了的。5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当今,实在论以革新了的面貌重登科学哲学论坛并再次盛行起来,形而上学已不再是一个耻辱的字眼,其结果是出现了波普尔、亨普尔、夏佩尔等一大批科学实在论者。他们的哲学主张也许是没办法加以实际验证的,但是他们的理由却是站得住脚的,即: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断定(或假定)某种实在,总是一个自然科学家脑海中不可排遣的形而上学动力,它引导或者驱使着科学家不断地探索和前进;尽管他可能怎么也达不到对实在的透彻了解,就像一个在云雾缭绕中不屈不挠地攀登高峰的人一样——即便已经登上了主峰,他也不一定知道。但是,在他的身后,却留下了为后人开拓的路。
目录
导论知识的增长与智慧的锤炼
第一章思维模式与科学精神
一阐释对象:西方式的“形上关怀”与科学精神的光大
二物我不二:中国式的人本主义与科学精神的匮乏
三内圣与外王:一个难解的伦理一科学二律背反
第二章科学知识的结构
一历史上的二元知识观
二实证科学与或然性断言
三形式科学与必然性推理
第三章科学标准的历史辨析
一从逻辑实证主义到批判理性主义:在观察与理论之间的徘徊
二从库恩到费耶阿本德:动态的科学图景与相对主义结局
三从预设前提到弱工具主义:一个可能的两全解释
第四章科学发现与科学检验
一归纳法:一个历史的记述
二归纳法:事实、概念与普遍定律
三归纳法:从“发现”的来龙去脉到“确证”的来龙去脉
第五章现象与实在
一实在与形而上学信念
二现象与科学依据
三追逐实在:一个消除不掉的人类认识倾向
第六章探幽人微之路
一科学巨人间的争论:重要的是微观世界的实情,还是它的宏观表象?
二亚原子世界的行为特征:是相信上帝掷骰子,还是遵循最终规则?
第七章自然的决定与人的创造
一决定论:理由与论据
二自主选择:一个人类学的事实
三必然或自由:走出二律背反
第八章知识的完整与真切
一经验事实与超量内容:走向新的综合
二理想的存在与真实的存在:变化中的科学实在论
三可检验性及其他:划界标准的相对性
第九章理性主义与文化传统
一主客二分:证据、理由和效果至上
二个人主义:创造、决定和承担责任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