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篆刻创作研究(1956——1964)

分类: 图书,艺术,书法 篆刻,篆刻,
作者: 王佩智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版次: 1页数: 23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80735393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所展开史料与论析的时间座标,设定在1956年至l964年,我认为作者是很有深意的。众所周知,其上限是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及对私改造完成,社会经济文化生活进入比较稳定阶段的开始,下限则正值“四清”运动和“文革”风雨欲来的前夜,上一年亦逢西泠印社恢复活动。本书运用史料和全方位审视的论说结构,回顾了这一阶段篆刻艺术争取存在、变革自身、扩大受众、融入社会的历程,向我们导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共和国的前三十年中,这是一个文化艺术包括篆刻艺术在内生存状态相对较好的阶段,虽然不无艰难曲折。这一基本结论是比较客观的,我与之颇有共鸣。
作者简介
王佩智,别署淮人、路野,安徽涡阳人。现任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文物管理处处长、西泠印社理事、杭州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杭州市图书馆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考古学会会员等。著有《西泠印社旧事拾遗》、《飘动的绿色》、《落雪的夜晚》、《西泠印社1963》、《西泠印社摩崖石刻》、《建国初期篆刻创作研究》、《西泠印社藏旧画修复记》(合作)等,策划编撰《走进西泠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系列丛书之《楹联碑刻集萃》、《古代砖瓦精选》、《印章陈列大观》等,并发表多种专题研究论文近30篇。
目录
总序魏皓奔
序一刘江
序二孙慰祖
一、篆刻是什么
二、关于书法篆刻是不是艺术、是不是“花”的一场论争
三、反映篆刻创作的舞台日渐扩大
四、篆刻组织担当重任,聚人才,出作品
五、篆刻艺术教育登上高等艺术院校殿堂
六、篆刻创作主题融入时代节拍
七、建国初期篆刻艺术的社会作用
八、篆刻以艺术的名义走向大众.
九、再问篆刻是什么
篆刻作品查阅索引
后记
书摘插图
一、篆刻是什么
“篆刻”一词最初是用来比喻书写和精心为文的意思。晋代左思《娇女诗》曰:“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唐代吕延济注释说:“篆谓篆书,刻谓雕刻文章也。”后来,印章从实用品、书画艺术的附属品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篆刻成为这一艺术的名称。不过,《现代汉语词典》上“篆刻”就是“刻印章”的说法,其实很片面。
现代篆刻是什么?长期以来,一直有不同的争议或释义。
有的认为:篆刻是以金石为载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因其先篆后刻,故称篆刻。亦称金石篆刻。
有的认为:篆刻即印章,印章即篆刻。这种释义大概来自词典之类的工具书。
有的认为:篆刻是用篆书镌刻印章的统称。
有的认为:印章制作技能发挥到一定艺术境界,或者说印章加上“艺术”二字,就是篆刻。
有的认为:篆刻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传统艺术,因为采用的文字多为篆书,所以称篆刻。
有的认为:篆刻是书法、绘画、雕刻三者合一的艺术。
有的认为:篆刻是一种构图艺术。在视面上铺排设计成不同的文字图案,加以雕刻,表现出粗壮或飘逸、豪放或纤巧等不同风格,给人以美感。
有的认为:治印,又名“篆刻”,又称“印学”,既同书法、绘画、雕刻等一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又和书法、绘画:雕刻有着密切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