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意义与方法-戴维森哲学文选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近代哲学/当代哲学,
作者: (美)戴维森 著
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版次: 1页数: 598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005253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就理论特点而论,戴维森哲学具有四个突出特点,即其基础性、原创性、整体性和动态发展性。首先。戴维森哲学论著涉及一系列哲学基本问题和基础理论。戴维森作为一名分析哲学家,其主要研究领域是语言哲学、心智哲学和行动哲学,其研究论题涉及语言意义问题,真理问题,指称问题,关于语言,思想与实在的关系问题,知识的客观性问题,关于行动的逻辑形式与实践推理问题,概念相对主义问题,怀疑论问题,隐喻问题,心身关系问题等等。
第二,在其几十年的哲学实践中,戴维森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挑战性的观点。
第三,戴维森哲不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他在不同研究领域里的思想彼此密切相关,交织成一面相互衔接、彼此融贯的思想之网,从而融为一体。
第四,戴维森哲学具有动态发展性,这主要表现在下述两方面。第一,几十年来,戴维森深谙哲学研究之批判性性格,他本人的思想也在不断开拓发展(包括修正改进他的某些原有观点或论证),尽管他并没有放弃其基本原则和基本看法。人们在粗读戴维森论著时常会感到他在不同文章里“反复”表述“同样的”观点,似乎颇多重复。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这些“重复”常常是对原有说法的更精致表述;另一方面,在那些看来仅有细微差别的重复当中经常包含着对其原有说法的一些实质性修正。而这些有时会为一些读者所忽略。第二,不同于很多年迈哲学家,甚至年迈的著名哲学家,戴维森直至逝世前一直笔耕不已,如同以往一样专注于深入思考一系列在他看来相互紧密相联的哲学基础问题,不仅可谓宝刀不老,而且自90年代以来成果尤为丰硕。
目录
选编者引言
第一部分 一般意义理论与真理理论
1.真理与意义(1967)
2.为约定T辩护(1973)
3.真理概念的结构与内容(1990)
第二部分 意义理论应用:命题态度问题与隐喻问题
4.论说出(that)(1968)
5.隐喻的含意(1978)
第三部分 关于理解的理论:解释与翻译
6.彻底的解释(1973)
7.信念与意义的基础(1974)
8.对福斯特的答复(1976)
9.墓志铭的完全错乱(1986)
第四部分 语言、思想与实在
10.论概念图式这一观念(1974)
11.论分析方法与跨文化理解(2001)
12.形而上学中的真理方法(1977)
13.无指称的实在(1977)
14.通过语言的理解(1997)
第五部分 知识与客观性
15.关于真理与知识的融贯论(1983)
补记(1987)
16.知识的三种类型(1991)
第六部分 行动与心理事件
17.行动、理由与原因(1963)
18.行动语句的逻辑形式(1967)
19.心理事件(1970)
第七部分 实践理性与非理性
20.意志薄弱如何可能?(1970)
21.非理性的悖论(1974)
22.欺骗与区分(1986)
附录一 戴维森论著目录
附录二 参考文献目录
附录三 牟博:戴维森、哲学与中国哲学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 一般意义理论与真理理论
1.真理与意义(1967)
大多数语言哲学家都承认,并且近来有些语言学家也承认,令人满意的意义理论必须对语句的意义依赖语词的意义的方式提出一种解释。除非能够对某一语言提供这样一种解释,否则,人们便会论证说,这就没有对于我们为何能够学会这种语言这一事实作出解释,也就是说,没有对于这样一个事实作出解释:根据对于有限词汇和有限地加以阐明的一组规则的掌握,我们便有条件去造出并理解其数量潜在无限的任何语句。我不对这些模糊的断言提出质疑,因为我领会到这些断言含有不少真实性。我想要问的是,一种理论提出所勾画的那种解释,这是怎么一回事。
一种提议认为,首先要把某种作为意义的实体指派给语句中的每个语词(或其他有含义的句法成分),这样,我们便能在“忒厄特图斯(Theaetetus)飞翔”这个语句中把忒厄特图斯指派给“忒厄特图斯”、把飞翔这种特性指派给“飞翔”。因此,就产生了语句意义如何从这些语词意义中生成的问题。把这些语词的连结视为在 句法上有含义的片断,我们便能使这种连结具有参与关系或例证关系(the relation of participating in or instantiating)。可是,显然我们在这里开始了一种无穷倒退。弗雷格试图通过这样一种说法来避免这种倒退,这就是说,(例如)对应于谓词的实体与对应于名称的实体相比,前者是“不饱和的”或“不完全的”;但这种学说看来与其说解决了问题,倒不如说标明了困难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