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问题三十篇--中国对外战略思考

分类: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外交、国际关系 ,
作者: 时殷弘 著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版次: 1页数: 37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009432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就国家对外关系而言,关于大战略的思考和实践实际上构成人类政治思考和实践中最悠久的传统之一。无论是孙子、伯里克利或罗马帝国早期那些可称雄才大略的皇帝,还是伊丽莎白一世、黎塞留、克劳塞维茨、俾斯麦、马汉、列宁或毛泽东,都是大战略的杰出实践者或思想家。然而作为一个单独和自觉的战略研究领域或分支,大战略的真正理论研究可以说迟至20世纪50年代后至今,大战略观念和大战略讨论,更是方兴未艾。
本书收录了跻身于当代中国国际政治学界最前列的时殷弘教授近年来战略问题研究成果三十篇,为读者清晰勾勒出战略理论和国际战略史的概貌,并且直接折射出近年中国对外战略的发展脉络。
战略广而言之,实际上就是行事方略或成事之道,是旨在实现相对复杂和困难的任务的内在连贯和系统的实践方略。处于和平之中的国家在和平环境中要追求所欲实现的基本目的,就需要一种全局性的统筹努力,那大致就是人们一般说的治国方略,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和平环境中的广义的国家战略或国家大战略。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战略理论思想、战略史和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专家时殷弘教授近年论文的结集。本书论文大部分均公开发表于国内及国际相关专业刊物。全书分为三部分:一、战略理论思想和战略史;二、中国对外战略的总体和方向问题;三、中国对外战略问题的若干主要分支。可以说是在战略理论思想、战略史和中国对外战略问题研究方面在国内较新较权威的成果。
中国对外战略问题研究的成果在国际政治学界是比较丰富的,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将中国的对外战略问题置于战略理论及战略史的框架内,并且以“国家大战略”理论观念为主导,就此思考中国对外战略问题。作者的相关思想观点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同时为我国制定对外政策方针提供了某些参考。
本书作者在国内的战略问题研究领域有很高的知名度,其理论观点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而且,本书在研究具体问题的同时。加强了对战略史问题的阐述,这一部分也是目前国内读者接触不多但很感兴趣的内容。
作者简介
时殷弘,男,l951年3月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政治和战略、美国和中国的对外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曾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1996——2002〕。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十一部,为《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国际政治一理论探究历史概观战略思考》、《国际政治与国家方略》、《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现代战略十一讲》、《新趋势新格局新规范——20世纪国际关系》、《21世纪初期世界政治的基本性质和中国的应有战略》、《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和中美关系》、《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1954——1968〕》、《美苏从合作到冷战》、《尼克松主义》等。另出版译著九部〔包括战略理论和战略史方面的译著五部〕,参著三部,发表学术论文、国际政治评论和台湾问题评论约四百篇。已发表的著作中许多有广泛的海内外学术影响或社会、政治影响。
目录
战略理论思想和战略史
国家大战略理论和实践论纲
现代战略思想引言
作为“艺术”或“才能”的政治/军事理论——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哲学和战略思想
现代狭隘战争观和战略观——约米尼的理论、思想方式和影响
灾祸伏于辉煌之中——对伯里克利大战略失败的政治文化解释
战略史考察与大战略理论
关于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
中国对外战略的总体和方向问题
中国的崛起的条件:从对外关系角度出发的讨论
中国的变迁与中国外交战略分析
中国和平崛起的基本考验和必要“平台”
中国人应有何种国际眼界和对外政策舆论?
中国近期主要对外战略问题——兼谈长期性基本战略机遇
中国的外部困难和新领导集体面对的挑战:国际政治、对外政策、台湾问题
论2001年的中国对外政策和外交——兼及2002年和未来更长时间内的若干重大问题
21世纪前期中国国际态度、外交哲学和根本战略思考
中国对外战略问题的若干主要分支
中美战略对话的重要意义和可能前景
中美关系的基本形势和当前特征
中国对美外交和战略15年:演化过程、基本经验和尚存问题
中日关系基本形势解析和对日战略讨论
对日关系的重心应当放在战略问题上
日本追求“正常国家”地位问题与中日关系
台湾问题上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动向
当前台湾问题局势的战略教益和相关的战略演化
台湾问题上的严重危险和战略必需
六方会谈共同声明的性质和意义
朝核危机、六方会谈与中国外交
论如何认识和对待朝鲜核危机
关于当前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若干问题
东亚安全问题和应对的战略
东亚区域多边主义体制与中国对外政策
书摘插图
战略理论思想和战略史
国家大战略理论和实践论纲
国家大战略是国家政府本着全局观念。为实现国家的根本目标而开发、动员、协调、使用和指导国家所有政治、军事、经济、技术、外交、思想文化和精神等类资源的根本操作方式。它是“基于手段和大目标之间经过深思熟虑的关系的全面行动规划”。既需要全局性的精心合理的预谋和确定。又需要以灵活为关键的不断重新审视和调整。
就国家对外关系而言,关于大战略的思考和实践实际上构成了人类政治思考和实践中最悠久的传统之一。无论是孙子、伯里克利或罗马帝国早期那些可称雄才大略的皇帝,还是伊丽莎白一世、黎塞留、克劳塞维茨、俾斯麦、马汉、列宁或毛泽东,都是大战略的杰出实践者或思想家。然而,作为一个单独和自觉的战略研究领域或分支,大战略的真正理论研究可以说迟至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才明确出现。英国著名军事思想家和战略史家哈特在1954年首版的《战略论》一书内,根据他提出的经典的战时大战略概念,长篇论说了大战略,涉及大战略与国家政治目的、政策和军事战略的关系。
哈特提出大战略经典概念及其初步理论后,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广泛、更深入的探讨。1976年勒特沃克发表名著《罗马帝国的大战略》,在经典史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和阐述了大战略的某些根本问题;1982年加迪斯发表《遏制战略史》,杰出地提出了一系富有独创性的大战略范畴和命题;1986年和1987年,帕瑞特重编了四十余年前出版的、有重要影响的《现代战略的缔造者》,使之在当代仍然是最重要的大战略论著之一,勒特沃则发表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战略——战争与和平的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