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三版/本科临床配教)

分类: 图书,医学,精神病 心理病学,
作者: 刘铁桥等主编
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 437000版次: 3页数: 298印刷时间: 2008/07/01开本: 16开印次: 4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1710283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迁,促使了医学教育模式与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应该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模式全面考虑每一个疾病的病因病理、病程预后、治疗与预防。医学模式的变化,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掌握生物医学知识,而且还要有心理学、精神病学、行为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精神医学作为医学模式转变的前沿学科,掌握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将来不论从事何种专业的医学生都是必要的。为了强化精神病学的教学,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组织了本书的编写与修订。
本书作为第6版教科书的配套教材,章节编排与教科书一致。其内容紧扣教学大纲,对各章节所要掌握和了解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精炼和整理,参考了国内外一些权威著作和精选试题,结合了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国内的应试特点,有针对性地配备了大量的练习题和参考答案,基本覆盖了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三基内容,具有易懂易记的特点。此外,为了适应卫生部职业医师考试的需要,本教材的题型部分参考了卫生部主治医师资格考试的题型,而增加了少量的英文题目,则是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此外,为了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深人性,部分试题可能超出了对本科生的要求,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教科书对比学习。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三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第四章精神障碍的检查和诊断
第五章器质性精神障碍
第六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第七章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第八章心境障碍
第九章神经症性与分离性障碍
第十章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
第十一章应激相关障碍
第十二章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第十三章攻击行为、自杀与危机干预
第十四章会诊一联络精神病学
第十五章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第十六章躯体治疗
第十七章心理治疗
第十八章精神障碍的预防和康复
第十九章精神疾病相关法律问题
书摘插图
第一章绪论
【简答题】
一、简述精神病学的概念以及它的分支学科情况。
答: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由于精神疾病本身的特点和复杂性,往往涉及到其他方面的问题,如社会文化(社会精神病学,即从社会学、文化差异研究精神疾病、行为问题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司法问题(司法精神病学,研究精神病人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主要评价或鉴定精神病人违法行为的责任能力与安置问题的一门学科);特殊人群(如儿童精神病学、老年精神病学);近年来精神药物层出不穷,大大改善了精神病人的治疗与预后,精神药理学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和特色;精神病理学是精神病学的一个传统分支,它以心理学为基础,主要是对异常的思维、情感、行为等进行描述、命名、归类等,并研究精神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与深层心理活动等的关系;而从生物学角度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预后又成了精神病学的另一主要分支——生物精神病学。
二、简述精神疾病的原因
答:精神障碍与其他躯体疾病一样,均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影响精神健康或导致精神疾病的主要生物学因素大致可以分为遗传、感染、躯体疾病、创伤、营养不良、毒物等。虽然生物学因素是必要因素,但它仍不足以说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全部过程。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疾病的发病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应激性生活事件、情绪状态、人格特征、性别、父母的养育方式、社会阶层、社会经济状况、种族、文化宗教背景、人际关系等均构成影响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既可以作为原因因素在精神障碍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也可以作为相关因素影响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