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3)人民版——新课堂高中新课程同步学习辅导

分类: 图书,中小学教辅,高中通用,历史,
作者: 王健 主编
出 版 社: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1字数:版次: 1页数: 10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103641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按教育部要求,辽宁省从2006年秋季开始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适应高中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要求,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和最新课程标准教材,我们组织编写了《新课堂高中新课程同步学习辅导》系列丛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本真正的教、学辅助用书。
丛书共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九个分册。本书为该丛书的历史分册。
同学们,当你们学习新编的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时,会发现我们要学习的历史,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叙述的史实,不再是按照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严格说应当是外国通史)的时间顺序从古至今来讲述,而是把历史分成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模块,每个模块再分成若干个专题来学习,这也就是历史学家们所说的“专门史”的学习,这种专门史的学习可以加深我们对历史某个领域的认识,并且更深刻地认识这一专门领域的历史发展线索和基本规律,从而为进一步掌握整个人类的全部历史奠定一个基本平台。因此,我们在学习历史时,也应该相应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专题式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在某一特定的历史领域的学习上必须做到古今中外贯通,因为这是专门史学习的基本特点。
本书的每个专题都由学习目标、知识要点、学习指导、典题精析、能力训练五部分构成。
【学习目标】
这部分的内容是《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提出的要求,为什么要强调课标对我们学习提出的要求呢?以往高考试题所使用的基本知识点完全取自教材,论述题参考答案也依据教材,有时答案本身就是教材上的原文。所以大家在学习历史时养成了单纯死记硬背教材内容的习惯,而这正是这次课程改革需要大家改变的学习观念,因为课改之后,要求我们学习历史时,不能只是单纯地死记教材,必须要把完成课标提出的要求作为我们最基本的学习目标,而我们使用的教材也只是帮助我们完成课标的工具而已。所以,我们在学习历史时,必须明确课标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知识要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根据课标和教材,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提纲挈领的学习提纲。众所周知,基本知识点是历史学科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基本史实、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基本概念等内容。在考试测量中,基本知识点起到两重作用。由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是考试测量的内容之一,知识点本身就是考查的对象。同时,对能力的考查也离不开基本知识点的支撑。
【学习指导】
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教材中都没有得 到明晰的解析的问题。所以,这些问题常常困惑着我们,“学习指导”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而设计的,我们根据课标和新教材的要求,就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及关键性问题,结合已出现的困惑、误区、疑难问题等进行详细讲析,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此外,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还教给大家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典题精析】
主要是通过分析近年使用新教材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典型例题,指导同学们突破重点、难点,从而帮助大家化解疑难。例题的分析重点体现在提示题目的考查实质、理顺解题的思路,努力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能力训练】
这部分内容实际是两套练习题:A级和B级。课改以来大家在使用与新教材配套的教辅用书时,常常会发现一种“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就是很多习题都是以往练习时出现的题目,这些习题在以前可能是比较好的习题,但是在课标和新教材的要求下,这些习题显然不符合要求,因此我们在编制这两套习题时,尽力避免出现这种现象。
目录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学习目标
知识要点
学习指导
典题精析
能力训练
一百家争鸣
二儒学的兴起
三宋明理学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学习目标
知识要点
学习指导
典题精析
能力训练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学习目标
知识要点
学习指导
典题精析
能力训练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学习目标
知识要点
学习指导
典题精析
能力训练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学习目标
知识要点
学习指导
典题精析
能力训练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学习目标
知识要点
学习指导
典题精析
能力训练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人性的复苏
三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四 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
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学习目标
知识要点
学习指导
典题精析
能力训练
一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二追寻生命的起源
三人类文明的引擎
四向“距离”挑战
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学习目标
知识要点
学习指导
典题精析
能力训练
一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二碰撞与冲突
三打破隔离的坚冰
四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参考答案
书摘插图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学习指导
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历史地位”就是指历史事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主要通过其作用与影响体现出来。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地位,要通过分析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特点,并与诸子百家思想进行深入比较,找出其内在联系,全面认识“百家争鸣”的影响,从而进行恰当的历史定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儒家思想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动荡、新旧制度的交替,导致思想学术界的学派纷呈、互相争鸣,出现了我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百家争鸣”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