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媒体回想512汶川大地震备忘

分类: 图书,文学,纪实文学,
作者: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 编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 450000版次: 1页数: 414印刷时间: 2008/06/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219435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这里,有近百位前线记者带回的记忆,镜头中所没有记录的,镜头后无法用镜头记录的,细节、感怀、思绪…… 这里,有32天来央视新闻中心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在中央电视台方楼二楼的办公室,在播出线,在七楼,在南院……动静、波澜、争吵和冥想,这里也是前线,这里也是战场。 这里,有40多位关注灾情、舆情和民情的业界学者写下的理性文字,有80多岁高龄的新闻界前辈方汉奇方老先生,有5年来一直注视和观察新闻频道成长的专家学人,在他们冷静的思考之中,也涌动着按捺不住的激情……
目录
序一
序二
价值评估
国家形象
媒体责任
危机传播
理念演进
议程设置
人文关怀
学理分析
央视效应
业务创新
媒体评论
从新闻史角度来看,央视对这次四川大地震的直播报道可以算作新中国成立以来,乃至整个中国新闻史上对特大灾害报道最及时、最公开、最充分的一次。
——方汉奇
可以说,我们应该从这次地震的“大考”中学到和反思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这些用数万人的生命和数十万人的伤痛换来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深刻地思考和反省,如果我们的未来发展能够建立在思考和反省的基础之上,真的是国家和社会之大幸。
——喻国明
在这次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中,电视匡正了自己的形象,重新取得了第一影响力。以CCTV:为代表的中国电视发挥了最大的作用:不仅占据全国受众的注意力焦点,更重要的是——其对精英阶层(政治精英、知识精英、财富精英,以及相关的中产阶层)的影响力也非常巨大。
——杜骏飞
书摘插图
价值评估
四川大地震爆发后,以中央电视台为首的国内主流媒体及时进行了相关报道。整体来看,央视在此次报道中的表现是能够让人满意的,不仅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同时也在国际上为中国塑造了良好的正面形象。本文首先对央视在这次四川大地震直播报道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定位,然后分析央视在此次报道中发生诸多转变的原因,以及这些转变所代表的意义,文章最后提出央视的一些不足之处和有待商榷的地方。
一、地震报道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新突破
从新闻史角度来看,央视对这次四川大地震的直播报道可以算做新中国成立以来、乃至整个中国新闻史上对特大灾害报道最及时、最公开、最充分的一次。
首先,最及时。四川地震是5月12日下午2点28分爆发的,新华网在18分钟之后,也就是2点46分就发布了地震快讯。央视新闻频道在下午2点50分左右率先以字幕的形式发出消息,随后在3点的整点新闻中口播了这条消息,相对要比网络慢一些,但就电视而言,这个速度已经够快了。总体来看,国内主流媒体对这次四川大地震的反应速度都是比较及时的,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跟领导层在处理灾难事件时的决策心态有关。
可以跟这次灾难事件作对比的是爆发于1976年7月的唐山大地震。当时中国的科技手段相对落后,以至于地震发生后连党中央都无法确定震中的位置,于是相关负责人就派了四组车队,沿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头去找震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