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通史6(明朝卷)

分类: 图书,历史,地方史志,
作者: 严兰绅主编,张岗著
出 版 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12-1字数:版次: 1页数: 344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0202512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为《河北通史》明朝卷,所记述和研究的是明代北直隶即今河北地方的历史。
明朝是一个延续时间较长的朝代,它起自洪武元年(1368年),止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有276年的统治历史。在这270余年间,我们又可依其盛衰变化的情况,划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明前期,自洪武元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是明朝国势最为强盛的时期;明中期,自正统元年(1436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是明朝由盛转衰即由上升转而走向下坡的时期;明后期,自万历十年至崇祯十七年,是明朝由衰败最后走向灭亡的时期。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明前期北直隶的政治军事
第一节北直隶的政区划分和军事建置
一、明夺取元大都
二、明朝的地方建置及北直隶建置的变迁
三、北直隶的政区划分
四、北平都司及其演变
第二节洪武时期对蒙古的用兵和大宁都司
的建立
一、对蒙古的用兵
二、大宁都司的建立
第三节“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一、靖难起兵
二、在北平地区的主要战役
三、朱棣称帝南京和迁都北京
第四节朱棣亲征漠北和万全都司的建立
一、在北京地区的备御措施
二、五次亲征漠北
三、万全都司的建立
第二章 明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一节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
一、明初的经济形势和恢复生产的措施
二、移民屯田
三、推行军屯制
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扩大
二、水利工程的兴建和农业产量的增加
三、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发展
第三节手工业的发展
一、长芦盐运司
二、遵化铁冶厂
三、易州柴炭山厂
第三章 明代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第一节民田占有形式
一、农民土地占有制
二、地主土地占有制
第二节庄田和庄田对民田的兼并
一、皇室庄田
二、勋贵庄田
三、庄田对官民田土的兼并
四、庄田的性质和经营形式
第三节田赋和徭役制度
一、里甲制度和赋役黄册
二、田赋制度及其演变
三、徭役制度及其演变
……
第四章刘六、杨虎农民起义和嘉万间的社会改革
第五章明中后期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第六章明中后期手工业生产的显著进步
第七章明中后期商业的空前活跃
第八章明中后期同蒙古、满洲的关系
第九章明末各阶层人民反明朝统治的斗争
第十章明代北直隶地区的文化
附:大事年表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明前期北直隶的政治军事
第一节 北直隶的政区划分和军事建置
一、明夺取元大都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市)正式即皇帝位,国号大明,改元洪武,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历史上称他为明太祖。
朱元璋称帝前,就已经在至正二十七年十月制定了北伐中原进而夺取元大都的战略,他说:“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控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矣。”于是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师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洪武元年(1368年)春平定山东,接着折而向西,分水陆两路进攻河南,拿下汴梁(今河南开封市)、洛阳等地后,又挥师陕西,至七月潼关以东悉平。这样,扼住了三秦门户,使元朝大都失去了屏蔽,陷入明军的弧形包围圈中。
这中间,朱元璋曾亲自到汴梁,召徐达谋议北伐夺取元大都的战略步骤,他指出:“北土平旷,利于骑战,不可无备。宜选偏裨提精兵为先锋,将军督水陆之师继其后,下山东之粟以给馈饷,由邺趋赵,转临清而北,直捣元都。彼外援不及,内自惊溃,可不战而下。”按照朱元璋的这一部署,徐达于闰七月初一率师自中滦(今河南封丘县西南)渡河,“分布士马,规取河北”,命参政傅有德、右丞薛显为先锋,取卫辉(治今河南汲县),继即连克彰德(治今河南安阳市)、磁州(今磁县)。初九日,下广平(治今永年县广府镇),元平章周昱弃城逃遁,邯郸尹都文玉以城降。又克赵州(今赵县),俘元将侯佥院等。
这月的十一日,明军攻占山东临清,徐达命诸将来会,稍事休整,然后按照朱元璋确定的由临清直捣元都的方略,率马步舟师沿运河长驱北进。十五日克德州,又以破竹之势连下长芦(今沧州市)、清州(今青县),直抵直沽(今天津市)。在直沽,获海舟七艘,造浮桥以济师,常遇春率舟师,诸将率步骑,夹运河而上。二十五日师至河西务(今天津市武清县境),大败元平章俺普达朵儿只进巴,擒其知院哈喇孙等三百余人。徐达进兵至通州(今北京市通县),元知枢密院事卜颜帖木儿率兵出大都迎战,战败被擒。二十七日明军陷通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