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客:如何在不可预知的时代活下来

分类: 图书,管理,一般管理学,管理学,
作者: (瑞典)诺德斯壮,瑞德斯卓著,马黎,李唐山译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 157000版次: 1页数: 266印刷时间: 2008/05/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009364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如何应对未知的时代?轰动全球的管理新观点。
两位作者是欧洲新生代管理大师、世界管理思想家位列第13位。
在这个放客的时代,放客的世界,我们应该何去何从?你应该怎样去领导他人?你又该怎样去引导自己的生活?为了让自己在新世界中不断发展,你明天需要做些什么?为了让自己的企业或组织拥有强大的竞争力,你应该关注什么,怎样行为?
特立独行,追求超越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些困惑:什么叫放客?
放客(funky)原指1960年代的黑人流行音乐,并且融合了爵士乐、蓝调、摇滚乐,呈现出丰富的音乐元素。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的两位新生代管理大师将音乐上的术语用于新经济时代,又将是怎样一番意义呢?
《放客》告诉我们如今的世界与过去的时代是多么不同。不要再念念不忘旧的规则和知识。张开我们的双眼,开放我们的心灵,启动我们的智慧。所有变革的关键都在于重量仅为1.3千克的大脑里。
未来竞争优势来自于标新立异。这种标新立异不是表面的,不是组织结构的,而是来自我们头脑内部,是思维方式的变革。今天,唯一能使我们屹立不败的就是智力资本。
这个时代里,我们需要与众不同——我们需要放客。
在这本书中,传统的科技、制度和价值观被推翻被颠覆。他们是宏伟的三重奏,是一切变化的内在驱动力量。他们相互作用,不断转变,创造出躁动不安,又互相融合的地球村。
我们要为自己也为后代砸开桎梏。不论你是否喜欢,我们都必将会得到自由——选择的自由。
各种驱动力构成了这样一个神秘的,联结的世界。
首先,他们引起了社会行为、社会系统及前景地震般的变化。社会在沿着部族化的路线上进行着自我重构,同时盈余和过量成为生活的常态……
其次,他们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制度:企业。只有那些拥有独门秘笈的企业才可能继续生存。
因此,在这个放客的时代,放客的世界,我们应该何去何从?你应该怎样去领导他人?你又该怎样去引导自己的生活?为了让自己在新世界中不断发展,你明天需要做些什么?为了让自己的企业或组织拥有强大的竞争力,你应该关注什么,怎样行为?
《放客》,肯定会让你拥有全新的观念!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同质的时代,这是一个颠覆规则的时代,这是一个冗余的时代,放客是你唯一的选择。
放客企业就是全球型企业
放客企业就是无处、无事不竞争
放客企业必须不断地与众不同
放客企业必须作组织创新
放客企业把管理和领导放在中间
放客企业为我们带来力量
1983年,邓小平打开了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的并不仅仅是一扇房门,而是一道闸门。经济的浪潮如长江黄河般涌入中国,中国也从此开始走向世界。实际上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可避免的被卷入了这场商业贸易的滚滚巨流。变化的并不仅仅只有中国。
这股巨流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印度、俄罗斯、巴西、独联体以及其他很多国家纷纷打开大门加入其中,当他们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员时,长河就变成了海啸。市场经济从东到西、由南至北释放出空前的活力,推动着科技和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冲向新高度,唤起更多的新挑战,引发更多的可能性。当然水涨船高,竞争也同样越来越惨烈了。
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这股浪潮对企业的潜在意义都非常重要。人性的各个领域都在逐步商业化,这个过程很缓慢但是很坚定。个人、企业和研究所都毫无例外的被扔进了商业化的旋涡,要和成千上万的人竞争,要成为最优秀的。不管过程,只要结果。站在前排很必要,但是站位靠前并不能保证你的成功,也不能保证你的生存能力,当然更不能保证你的盈利能力。跨越一切边界,大家相互学习,这已经成为所有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共识。
洞察力和知识成为重点。放客的精神对此学习过程功不可没。放客们试图提供一幅新经济时代的前景。中国的放客被寄予厚望,希望可以用最强大的武器来武装更多的中国人,这个武器就是知识,它可以保证财富、品质生活和欢乐像黄河般川流不息地不断涌入中国。
对于那些积极学习新经济所特有的语言和致胜秘诀的人来说,《放客》将是必读之作……
作者简介
谢尔•诺德斯壮(Kjell A. Nordström),乔纳斯•瑞德斯卓(Jonas Ridderstråle),商业世界的新教主
欧洲新生代管理大师,世界管理思想家位列第13,充满想象、毫无妥协、活力四射的风格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推崇的管理思想传播者。
诺德斯壮就职于斯德哥尔摩经济学校的国际商业研究所,瑞德斯卓则就职于斯德哥尔摩经济学校的领导能力高级研究中心。两人共同组建了声名卓著的先进管理项目,该项目吸引了大批商界精英。他们在多家国际公司担任顾问,因为他们被认为能创造奇迹。
诺德斯壮曾担任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的顾问,瑞德斯卓是一位演讲天才,同时,他也是位品味超群的艺术收藏家,拥有瑞典最放客的画廊。
他们的才能受到全球各大知名媒体的赞誉,他们曾接受过CNN的专访,成为《财富》杂志、《快速公司》、《商业周刊》、《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
目录
第1章 放客时代
第2章 放客的力量
第3章 放客村落
第4章 放客有限公司
第5章 放客的你
第6章 感受放客
译者后记
媒体评论
“《放客企业》证明了大脑战胜肌肉,也证明了人力资源是所有公司竞争优势的源泉。强硬的写作;严谨的辩证。”
——詹•卡尔森,《关键时刻MOT》作者,服务专家,曾任北欧航空公司总裁
“他们为国际话语圈带来了某种摇滚般的反叛。。。诺德斯壮和瑞德斯卓带来了清新的改变。”
——《Times》杂志(伦敦)
“在规范化的世界里,诺德斯壮和瑞德斯卓的信息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Business Life》杂志—两位作者在该杂志被选入国际领袖联盟表的前五名
“你也许已经开始相信企业就是新摇滚,他们已经占据了舞台……在2,500人面前。”
——《Across the Board》杂志
“《放客企业》对新世界秩序给出一种特有的、前瞻的、叛逆的放客视野,它是对温和写作与平庸思考的矫正。”
——汤姆•皮特,一位经常拜访斯堪的纳维亚的游
书摘插图
第1章 放客时代
在现代化公司里,70%-80%的人从事脑力劳动。生产的关键就是那个小小的灰白色的重约1.3千克的东西,这就是人类的大脑。
人类的大脑非常复杂,极其精密。它使用全息图式组织原则,也就是“每个部分都能反映整体”。实验室研究成果显示,你可以拿掉大脑的90%,而它仍然可以正常工作。试试看,如果将你的汽车或者家庭影院拿掉90%,它们还能工作吗?
大脑的功能超过功能最强大的计算机。有些人可能会想到IBM机器人“深蓝”和人类象棋大师加利卡斯帕罗夫(Gary Kasparov)的比赛。在1996年2月,计算机不是最终打败了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吗?没错,计算机当然可以赢,因为双方都要遵守下棋的规则,可以采取的策略是有限的。企业就像棋手,麻烦在于未来的对手可能根本不按规则下棋,而是会打破旧规则,设定新规则。未来的成功将源自于对现有智慧的挑战,在于一步就把你的小卒从国际象棋棋盘的A2直接冲到E7的位置。人类可以发明创造,提出新想法,创立新规则,并拥有感情,这些事情计算机都做不到,而且永远也不可能做到。
人类的大脑被认为是最神奇的设计,功能之精妙令人难以置信,这样的大脑到底是谁拥有?幸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它不由股东、投资者或者其他人控制。乔治索罗斯也许可以扰乱金融和市场,但是他没法控制你的大脑。政府可以制造各种各样的宣传攻势,但是你的大脑仍属于你自己。不论这样是好还是坏,大脑都是由个人来控制的。
大脑的战争
完美的结构和由个人完全享有,人类大脑胜过传统意义上的一切生产力要素——原材料、劳动力和资金。认真想想,如今还有哪个成功的大型商业机构靠体力制胜?
汽车制造商肯定不能靠体力制胜。汽车制造业在新千禧年的竞争焦点会集中在利用科学技术管理后勤物流上;体现在设计制造性能卓越的产品上;表现在服务支援的迅捷上;还表现在进行有效内部沟通以及和供应商、顾客保持良好的关系上。现在汽车的价值不再由金属材料或者动力引擎来决定了,而是由无形的因素来决定。新车大约70%的价值都源于这些无形的方面。其结果就是光靠身板力气吃饭的汽车供应商必定破产。汽车制造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没头脑只会依赖某条生产线进行重复机械劳动的行业了。亨利福特早已不在人世,他的办法也成了禁忌毒药。福特曾经哀叹:“为什么当我需要一双手的时候,却来了整个一个大活人?”现在的公司可能都会问:谁还要手来干什么?
通用电气也不会靠体力吃饭。在1998财政年度,通用电气收入的2/3都来自于金融、信息和产品服务。估计在不远的将来,通用电气金融集团(GE Capital)的收益很可能比通用电气其他所有公司的收益总和还要多,它的金融投资从洗衣机到喷气发动机,涉足很多行业,几乎无所不包。通用电气的掌门杰克韦尔奇认为通用电气金融集团可以占到通用电气公司的50%——不是按照员工、办公楼和停车场的价值总额,而是在利润中所占的比重。无可争议的重工业巨头成了软性的金融大鳄,因为今天软性的部分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正越来越多的集中于知识竞争。回首过去,所有国家的发展都是通过整合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金这三大生产力要素变得富有强大起来。展望未来,这些因素都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在我们的时代,你不可能光靠自然资源坐吃山空,即使身为教皇的约翰保罗二世也完全同意这一点。在他1991年所作的百年纪念文集里,他认为“曾经,决定生产的要素是土地,后来资金成了主导……今天决定性的因素是人,也就是他的知识。”要想在商业上成功,关键就看如何把大批的人才组织起来。
不管是德国、土耳其、美国或者比利时,都是一样的。我们惟一可以用来竞争的东西就是知识。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的重要性都急剧缩水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和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会讨论“知识冷战”。他们下决心创造条件来促进人才的积累,尽量避免人才的流失、浪费。二战后的冷战都是诉诸武力的,无数隆隆驶过克里姆林宫的坦克就是典型的象征;新的“冷战”更加隐蔽,但是和武力冷战同样重要——这是大脑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
第三次科技革命
“知识就是力量”念起来琅琅上口,但几十年来都用得稀里糊涂。我们每个人都说过这句口号,甚至可能很大声地念过一遍又一遍。虽然念的声音很响亮,但心里从来都不以为然,认为这根本只是嘴上说说而已,私下里都觉得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是权力,或者权力可以决定什么算是有用的知识。现在知识真的成了力量,我们应该绝对相信这个事实。你可以使出浑身的力气,砸倒厚墙,甚至可以以此威逼利诱,但是如果你的对手比你更聪明,动作更敏捷,比你更渴望胜利,蛮力也帮不上你什么。一个敏捷的轻量级选手总是能够把笨重的重量级选手打倒在地,除非拳击场比较狭小。不问世事的穴居人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我们必须扔掉老一套的行为方式和狭隘的穴居思维。
有人会说知识可以赚钱的说法早就不是什么新提议了。没错,早在1455年,人类就迎来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曙光,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的活版印刷技术使得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更广大的范围进行传播。大约500年后,我们见证了第二波科技浪潮,无线电和电视开始主宰我们的生活。有趣的是根据《时代》杂志最近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早期第三次科技浪潮开始兴起的标志,就是500多个电视频道被不计其数的网站取而代之。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规模和速度使得它和以往有很大不同。地球上有史以来的科学家,至今健在的占到90%。在越战中,美国军队中只有15%的士兵拥有大学学位,而在“沙漠风暴”行动中,大约有99.3%的美军士兵都接受过高等教育。
知识是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新战场。未来环境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从长远角度看来,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你不可能把知识用高墙围起来,也不可能把它隔离开来。它就在那儿,它正沿着电话线噼啪的流动呢;它在空气中,它在网络空间里,它无处不在地包围着人类。
因特网的快速增长使得我们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梦想成真。如果知识就是力量,力量现在潜伏于每个角落。改变的规模之大,蕴藏的机会之多使得这成为一场真正的革命。这就注定了我们永远都需要学习。正如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的:“除了我自己的无知,我一无所知。”
革命的宣言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企业或者个人,以前曾经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知识进行垄断。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如果某家公司有了个绝妙的主意,其他人要想跟上它的脚步,那还要一阵子呢,甚至要过好久才会发现它的这个好点子。20世纪前半叶的英国的玻璃制造商皮肯顿、南非的矿业公司得比尔斯以及美国的复印机厂商施乐等,都是这类公司中的典型。这些公司经常花上20年甚至30年在全球拓展他们的这种特有优势——那些让他们独一无二的东西。他们通过逐步渐进的国际化过程,把一个又一个国家的版图收入囊中。他们征服了阿根廷,然后移师秘鲁,循环往复,整个世界就被无情地占据了。
现在已经今非昔比了。今天,知识可以迅速地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商业运作比以前快多了,商学院和大学将各种学说迅速推广。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商学院每年培养5 000名MBA毕业生,今天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75 000名。回顾1967年时,英国仅有两个MBA培训计划。到了1995年,已经有多达130个培训计划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同时代的美国已经有了大约800个培训计划。每年大约100 000名MBA毕业生进入社会。当他们毕业收拾行李的时候,就可能发现他们所学的很多知识都已经过时了。
知识不断传播。一家名为奥迪康(Oticon)的丹麦助听器公司采取了一种全新的组织方法——项目式组织方法,包括无纸办公,新型办公室结构等等,用来取代传统的层级划分方法。这都是富有改革气息且极具想像力的。杰克韦尔奇执掌通用电气时代提出了无边界组织的概念——把巨无霸的鲸鱼变成了一大群的海豚。但是在不久后,这些光芒四射的想法被写入了案例研究,各个组织机构以此作为标杆。他们四处观望,不断讨论研究。另外一些公司干脆直接照搬奥迪康和通用电气的经验。就像致命的病毒一般,知识一旦开始扩散,就无法停止了。
重温革命
事实上我们现在所经历的这场革命,将会从本质上将社会、经济、工业、商业、职业和私人生活彻底改变,这是全方位的革命。革命正在进行着,街上看不到路障,空气中也没有催泪瓦斯的刺鼻气味,但是革命的确正在进行着——在你我的头脑意识里进行着。
估计你从来没有经历过革命,我们同样也没有类似经历。但是,我们知道在革命中,应该扔掉旧有的条条框框。革命就应该是无法无天的,是自发进行的,同时也是艰险重重、危机四伏的。这并不是建议你去趁火打劫,而是告诉你应该认识到在这个新环境下,没有什么规则限制,也没有法律条文的约束,一切都是自由的。永远都是危机重重。传统的角色、工作、技能、办法、手段、策略、渴望、恐惧和期望都没用了。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做生意了。我们需要非同寻常的企业,我们需要与众不同的企业,我们需要不断创新的企业,我们需要出人意料的企业,我们需要给人惊喜的企业,我们需要“放客企业”!
放客企业是真正全球化的
这不是开玩笑。国际化度过重重险阻,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对于鲁契亚诺帕瓦罗蒂来说根本没有国界的概念,麦当娜也不会觉察到国界的存在。福特公司根本就不关心所谓的国家和州际。恐怖主义横行全球,谁都不知道奥萨马本拉登的私人武装下一步攻击的目标是谁。
我们面临的经济空间前所未有的广阔。在过去的40年里,国际贸易的增长幅度达到了1500%。所以平均关税从50%直降到5%以下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我们走向世界,跨越七大洋。我们有国际卫星频道、全球发行杂志、全球电视节目、全球公映大片、全球同步上榜歌曲,等等。20世纪60年代马歇尔麦克鲁汉(Mar-shall Mcluhan)提出的“地球村”已经成为了现实。
看看东欧和独联体,这里有20多个新成立的国家,比如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他们都很穷,都希望自己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富有,而且越快越好。于是他们疯狂地增加出口,出口果浆和纸制品,出口软件,出口化工药品。
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地迅速发展成长起来,和西方的距离缩小到了咫尺之遥。现在30亿人口都在积极行动着,他们有来自印度大陆的(9亿人口),有独联体的(2.2亿人口),有波兰的(550万人口),还有巴基斯坦(1.3亿人口)以及印度尼西亚的(1.6亿人口),等等。他们都在仿照西方的模式建设自己的生活和社会。
在印度,有两亿人口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欧洲平均水平(以购买力作为衡量标准)。如今班加罗尔拥有的IT工程师大约有140 000人。班加罗尔现在是世界第二大软件研发城市,这里有No.veil,也有西门子,当然也能找到爱立信公司分部。世界500强公司中有100多家都在这里设有自己的子公司。
这么多公司到印度不是去做慈善事业的。猜一下这些印度工程师能赚多少薪水,答案是月薪500~1 000美元。印度工程师这么廉价,他们的工作质量却和我们所认为的发达国家一样,那么你为什么还要雇佣那些瑞典的、德国的、法国的或者美国的工程师呢?这里面的经济原理非常简单,但是其中的内涵却非常深奥。班加罗尔的专家们的竞争是如此有力,导致美国某些最负盛名的大学,包括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已经采取措施限制外国学生的数量。因为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只是拼考分成绩的话,大部分美国学生根本不是亚洲学生的对手。
在地球村时代,我们不可能每件事情都亲力亲为。我们需要寻找世界顶级的公司来合作。我们需要的都是最好的:最好的建筑师,最好的供应商,最好的咨询顾问——即使稍逊一筹的第二名都不行。现在的商界已经在这样做了,组装福特护卫者(Escort)的各个零部件来自全球15个国家。不仅是原料,而且配件甚至整套系统都来自世界各地的承包商和供应网络,最终在两个工厂里组装成轿车成品,一个工厂在英国,另一个在德国。
同样,电脑上的动态随机访问存储器(DRAMS)都是在东南亚生产的,出口到墨西哥后,装到笔记本电脑和台式PC上,然后销往世界各地。这样的情况现在随处可见,而且对企业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现实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要和别人竞争。我们所有人都是在全球范围进行竞争。个人在全球竞争,公司在全球竞争,国家也在全球竞争,无路可退,无处可藏。对我们,对你,对菲亚特,对u2合唱团,对脱口秀主持人李奇雷克(Rich/Lake),对影星罗伯特德尼罗,对好莱坞女星梅格瑞恩,对阿根廷前领导人奥古斯托皮诺切特(Augusto Pinochet)都是一样,面临残酷竞争。
放客企业意味着更多的竞争,随时随地的竞争
在西方,人们从小就接受教诲:越多就是越好。这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放眼四望,一切都变得更多了。更多的产品,更多的市场,更多的人,更多的竞争。“更多”是生活的本质。
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瑞典获得了两枚金牌。金牌得主回到斯德哥尔摩后,在机场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其中一名金牌得主指出,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来自53个国家的运动员一共摘走了271枚金牌。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一共有37个国家获得了金牌。他预测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大概会有80或者90个国家能获得金牌。作为一名运动员,你根本不知道谁才是你的劲敌。
这条规则在其他地方也同样适用,即使是神圣的学术殿堂也不能幸免。我们在斯德哥尔摩商学院教授经济学。每年招收300名学生,但有5 000人报考。只有那些成绩最优秀的人才能够成功通过。这所学校建立于20世纪初期,原本只培养社会上层的精英人物。二十年前,如果你是对商业管理和经济比较感兴趣的瑞典人,那么我们这所学校对你来说是无可争议的最佳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