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第二版)(高职高专)

分类: 图书,医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作者: 周进祝,孙菁 主编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 570000版次: 2页数: 324印刷时间: 2008/05/01开本: 16开印次: 5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03020905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供高专、高职护理、涉外护理、助产、检验、药学、药剂、卫生保健、康复、口腔医学、口腔工艺技术、医疗美容技术、社区医学、眼视光、中医、中西医结合、影像技术等专业使用。
案例教学,突出技巧:独创案例版全新教材编写模式,寓实践于课堂理论教学,全面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弥补传统教学之缺憾,致力于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
“目标”开篇,“小结”呼应:围绕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学生学习习惯,章节开头设“学习目标”,使学习有的放矢,章节后有“小结”归纳,学习内容尽在掌握,学习效率有效提高。
边学边练,瞄准护考:紧扣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全面覆盖知识点与考点。“目标检测”采用历年护考真题及高仿真模拟试题,学,考互动,直指执业证书绿色通道。
版面新颖,“链接”未来:采用国际流行开本,版面新颖、活泼,适应学生阅读习惯。紧跟护理新技术的发展,增设内容丰富的“链接”,提升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为培养未来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打好基础。
配套课件、教学相长:全部教材配套教学课件,全面提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
内容简介
本书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全书共9篇54章,详细介绍了常见内科疾病的各种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并对内科学领域中的研究新进展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全书内容流畅、图文并茂、构思新颖、版面活泼,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本书可供高专、高职护理、涉外护理、助产、检验、药学、药剂、卫生保健、康复、口腔医学、口腔工艺技术、医疗美容技术、社区医学、眼视光、中医、中西医结合、影像技术等专业使用。
目录
第一篇 绪论
第二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1章概论
第2章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第3章慢性支气管炎
第4章支气管哮喘
第5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第6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7章支气管扩张
第8章呼吸衰竭
第9章肺炎
第1节肺炎球菌肺炎
第2节葡萄球菌肺炎
第3节革兰阴性杆菌肺炎
第4节肺炎支原体肺炎
第10章肺脓肿
第11章肺结核
第12章结核性胸膜炎
第13章自发性气胸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14章概论
第15章心力衰竭
第1节慢性心力衰竭
第2节急性心力衰竭
第16章心律失常
第1节快速性心律失常
第2节缓慢性心律失常
第17章原发性高血压
第18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1节心绞痛
第2节急性心肌梗死
第19章风湿性心瓣膜病
第1节二尖瓣狭窄
第2节二尖瓣关闭不全
第3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第4节主动脉瓣狭窄
第5节联合瓣膜病
第20章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21章心肌疾病
第1节原发性心肌病
第2节病毒性心肌炎
第22章心包炎
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23章概论
第24章慢性胃炎
第25章消化性溃疡
第26章结核性腹膜炎
第27章溃疡性结肠炎
第28章肝硬化
第29章肝性脑病
第30章急性胰腺炎
第五篇 泌尿系统疾病
第31章概论
第32章肾小球疾病
第1节概述
第2节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3节慢性肾小球肾炎
第33章肾小管间质疾病
第1节肾小管性酸中毒
第2节间质性肾炎
第34章尿路感染(泌尿系感染)
第35章慢性肾功能衰竭
第六篇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第36章概论
第37章贫血
第1节概述
第2节缺铁性贫血
第3节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38章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第39章白血病
第1节急性白血病
第2节慢性白血病
第40章淋巴瘸
第41章出血性疾病
第1节概述
第2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七篇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第42章概论
第43章成人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第44章单纯性甲状腺肿
第45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46章糖尿病
第八篇 风湿性疾病
第47章概论
第48章类风湿关节炎
第49章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九篇 神经系统疾病
第50章概论
第51章周围神经疾病
第1节三叉神经痛
第2节面神经炎
第3节急性炎症性脱髓性多发性神经病
第52章急性脑血管疾病
第1节概述
第2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第3节脑梗死
第4节脑出血
第5节蛛网膜下隙出血
第53章癫痫
第54章肌肉疾病
第1节重症肌无力
第2节周期性瘫痪
各系统疾病示教及临床见习
示教及临床见习1呼吸系统疾病
示教及临床见习2循环系统疾病
示教及临床见习3消化系统疾病
示教及临床见习4泌尿系统疾病
示教及临床见习5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示教及临床见习6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示教及临床见习7风湿性疾病
示教及临床见习8神经系统疾病
主要参考文献
内科学(高专、高职)教学基本要求
目标检测选择题参考答案
书摘插图
第一篇绪论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系统性强、涉及面广,它既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又与临床各科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内科学系统阐述了疾病诊治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原则,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方法,对临床各科具有普遍意义。近年来,随着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学以及基础医学的蓬勃发展,使内科学的内容不断更新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对疾病的认识到治疗和预防都跃上了新的台阶。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
20世纪以前的医学模式一直是在生物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生物医学模式,这一模式用生物学(包括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解释疾病,致力于寻求每一种疾病特定的生理病理变化,并发展相应的生物学治疗方法;它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各种特异性的诊断、治疗、预防手段,对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在患病和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日益突出。一些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恶性肿瘤、意外伤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因此,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不仅要注意影响人类健康的生物学因素,同时也要注意疾病防治中的心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于是,1974年加拿大学者Lalonde和美国学者Blum相继提出了新的模式“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的特点是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治疗,更重要的是强调保健,使自己的身心处于更加良好的健康状态。将卫生工作由防病治病扩展到对人群进行健康监护,并逐步达到提高人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目标。新的医学模式强调了卫生服务目标的整体观,即从局部到全身,从医病到医人,从个体到群体,从原有的生物医学范畴扩展到社会医学、心理医学这个广阔的领域。治疗疾病要配合心理治疗乃至社会群体防治,因此、内科学的内容也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而发生了变化。
二、内科学的范围和内容
内科学的范围很广,随着专业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原来属于内科学范围的传染病、职业病、精神疾病等已由传统的内科学分出,成立独立的学科。本教材的范围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形成的老年病学、急诊医学、遗传学等新的学科中与内科有关的内容,仍穿插于上述内科学各系统之中。
本教材每一系统的各篇均以概论简要地阐述该系统疾病的共同特点,每一疾病的编写内容大体上包括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使学生能够学到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内科学基本知识。
内科学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极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而其他临床各学科则从各自的角度和特点来阐明疾病,又补充和丰富了内科学的内容,从而使学生能更全面深入地掌握内科学的知识。
……